甘肃岷县闾井地区端午民俗 吃马馍馍

泰鸿子

甘肃岷县闾井地区端午民俗 吃马馍馍

甘肃岷县闾井地区,地处西秦岭与陇南山地接壤地带。这里草场广阔,水草丰茂,早在秦穆公时代就已经牧马。宋·熙宁七年(1074年)置闾川寨于此。宋·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此地曾设官庄营田,安置流民。据《金史卷十二》载,1182年完颜纲徇下闾川等城,1218年金将乌古论长寿带领金军扫过闾川等寨,取雪岭关隘……由此看来,此地在古代战乱不断,该地之战仗滩即为当年一大战场。由于牧马或战争或其他缘故,在这里定居下来的人们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流传下来的每逢农历五月五(端阳节)吃马馍馍之习俗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表达方式。

马馍馍,馍馍的一种,为闾井地区人民只有在端午节才吃的马形饼,手掌大小,半公分厚,单面点染红、黄、绿等色素,其形似马,故称马馍馍。做时一般为“半起面”(即搅的面不完全发酵),放灰(一般为碱灰)后擀成圆片,然后按上之前用硬纸片剪成的马的形状将已擀成片的面一片片割下,再点染红、黄、绿三种色素,最后放到鏊里炕。农历五月初三集日,闾井集市上卖马馍馍的摊点甚多,前些年一块钱买十个,后来一块钱买五个,现在一块钱只能买到两个。几十个摊点,顾客争相抢购,迟了就买不到了。马馍馍造型独特,构思精巧,看起来好看,吃起来可口,能够勾起人们对马的无限怀念与回忆。

据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考古发现证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就开始驯化马。古籍中多处出现的“相土作马乘”,足以说明古代就用马匹驾车,作为运载的工具。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息息相关,在军事、狩猎、迎亲、嫁娶、祭祀、礼仪、杂役等各项事务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古代早就有奉马为神的传说,很早就对马崇奉与祭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记,周代官方就规定了祭祀马神的制度,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开始教人牧马的神灵;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而马步则为马之灾神。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设坛祭马祖,命有司祭先牧及马步。唐制以四时祭马神。辽代亦有马神祭典,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五月,祭白马神。宋代以马祖等马神祭典为小祀。

汉族民间信仰马神,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马神,即民间俗称的马王爷,全名“水草马明王”。道教的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在北方民间的“五圣庙”中尊为五神之首。民间关于马神有一段传说:

一天,玉皇大帝派星日马(马神之学名)和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下凡,去四方巡察善恶。此四神东南西北各走一方,不久先后回天庭向玉帝报告情况。其他三神均报善人善事,言下界歌舞升平。唯星日马所报有善有恶。玉帝有所怀疑,遂派太白金星下界复查。得知其他三神下界贪吃受贿所报不实,星日马廉洁奉公好坏善恶如实奏报。玉帝赞其明察秋毫,赐其一只竖眼。从此,马神目光如炬,人见人怕。民间祭马神,亦是对马神明察秋毫之精神品质的敬仰与崇拜。

在甘肃岷县的闾井地区,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马馍馍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周边各地均无此习俗。这很可能是先辈们在纪念那些战死疆场的另一种英雄——战马,或是一种对为人类服役了一生的马的怀念,或是表达着一份对马神的敬仰。这里头的每一种感情都是真挚的,都来自最底层的民间,所以亦是最为珍贵的。民间以吃马馍馍之习俗表达这样丰富的民间感情,是积极的,也是有价值的。

作者资料

包贵忠,笔名山泉,甘肃岷县人。1976年4月生。自考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兼任《学习报》社特约编辑,校刊《星星河》、校报《青青苗》主编,民间刊物《狼渡文艺》常务副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95年起有六十余篇(首)文学作品及教育论文相继在《陇岷诗坛》、《甘肃教育报》、《黄河少年》、《岷县教研》、《学生天地》、《中国教育报》、《少先队活动》、《轨道诗报》、《叠藏河》、《定西日报》、《轨道诗刊》等报刊发表。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泰鸿子
  • 趣闻 名逐
  • 趣闻 罂粟花
  • 趣闻 庆彬
  • 趣闻 少年决恋i
  • 趣闻 野玍尐籹
  • 趣闻 江山
  • 趣闻 墨天狼
  • 趣闻 健忘症
  • 趣闻 昆颉子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