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洪雅台会(2)
承载
过去,台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廿七日城隍庙会时举办,这一天老百姓会将城隍老爷、城隍娘娘的塑像抬出庙来巡游。
而经过1300多年的积淀、传承和演变,洪雅台会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如今,台会被注入时代气息,人们将现代科技与民间艺术相结合,集绘画、剪纸、雕塑、建筑、舞台、布景等于一身,融形、色、声、光、动于一体,使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文明交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更具艺术魅力。
2009年7月,省人民政府公布洪雅“五月台会”(城隍庙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弘扬和传承洪雅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七举办“洪雅五月台会”,让更多的人认识洪雅,走进洪雅;真正把洪雅“五月台会”办成对外交流的平台,真正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兴起壮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台会的基本特征
五月台会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并且普及城乡,深入人心,影响极深,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五月台会不仅是集戏剧表演、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而且是融文化、经济、政治于一体的地方庙会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台会期间,近至十里八乡的群众,远至云、贵、湘、鄂、陕各省的商贾皆如期云集洪雅,物质交流十分丰盛。每年台会,少则几台,多则十几乃至数十台。每台会即是一折经典戏剧片断。在大小不等的八仙桌上,能工巧匠们用竹、纸和绸缎找扎成各种事物或景物,绘上绚丽夺目的色彩,加上千变万化、似梦似幻的灯光映射,构成逼真的场景。然后选用少男、少女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高立于台上,和着乐器和歌唱进行各种文、武故事情节、表演、凝固其中最感人的形象激励人心。台会上扮演的演员一般按剧情而设立或二人、三人,上面凌空的叫“飘”,下面坐立的叫“屏”,关键在于一根“桩”上起“主心骨”作用,同时支撑着上“飘”下“屏”演员进行表演。
五月台会(城隍庙会)中的传统纸扎的台会简单易行,费省效宏,利于普及,且手工艺性强,工艺流程简单,采用传统的剪纸、绘画布置场景。高桩表演惊、奇、险,平台表演淋漓尽致。每年的五月台会(城隍庙会)都是人们自发组织的,是洪雅最为隆重的一种民间信仰祭祀活动。参与人数最多,面最广,是人们崇拜自然、敬畏神灵、祈求平安的一种表达方式。
五月台会是洪雅人们追求和平、安定,向往光明幸福的心灵寄托,情绪物化。明清以后,洪雅人们借台会形式歌颂清吏,呼唤太平,推动了文化、经济、政治的进步。五月台会从一诞生就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息。千百年来,不断传承发展,集聚洪雅人民千百年智慧和深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积淀成为华夏民族民间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历史价值
台会历史悠久,距今有1300多年,而且历代台会(灯会)不仅促进了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而且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进程。使人民群众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滚滚潮流呻,得到美的享受,从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价值
保留了川西南地区以庙会为主的一种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文化,是研究川西南地区人民的世界观和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在民族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月台会是集戏剧表演、音乐舞蹈于一体的造型艺术,是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它不仅是民俗民间的文化活动组织,而且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的原生形态,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社会价值
五月台会不仅是单一的表演艺术,而且是融地方文化、经济、政治为一体的地方庙会节,台会期间,省内外的商贾皆云集洪雅,物资交流十分丰富。
五月台会从明代形成以来,便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人们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在人民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有着持久的传承性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凝聚力。明、清以来数百年里,历尽社会变迁仍始终坚持本土特色文化立场,保持着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生活传统之根。这一扎根民间保护发展的“活态文化”,一直到民国末年仍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