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包公湖的传说

九个黄昏

河南开封包公湖的传说

传说包公小时候,他二嫂怕他长大分家产,便哄他到井边玩耍,冷不防把他推到井里。幸好这里口枯井,包公落到井底竟未摔伤。忽然眼前一团光亮,他拾起来仔细观看,原来是面月牙形古镜。这时光滑明亮的镜面映现出二哥二嫂屡次密谋害他的情景,现在两人正得意忘形地在房中饮酒庆贺哩。包公知道这是面奇异的宝镜,珍贵地贴在额头上,说来奇怪,宝镜再也取不下来,竟长在他的脑门上了。

以后,包公当了开封知府,就凭这块宝境,夜断阴,日断阳,明察秋毫,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包公临死时,怕后任贪赃卖法、残害良民,就从脑门上摘下宝镜,命人悄悄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闭上眼睛。百姓中流传一首民谣:

"包青天,坐南街,铁面无私执王法。 龙虎狗,三口铡,百姓高兴奸人怕。"

不知过了多少朝代,有个叫钱如命的家伙,花了五千两银子活动了个开封知府,打算干个三年两载,发一笔横财。他一上任,就遇上开封庄的弟兄俩为争家产打官司,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升堂问案。

河南开封包公湖的传说

钱如命深知“财神爷”也是铁公鸡、琉璃猫,不敲是不肯出血的。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为了蝇头小利,忘却手足之情,来人呀,各打四十大板!”弟兄俩苦苦求饶。钱如命沉吟着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四十大板权且寄下,给你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就看你们两个谁通情达理了!”说罢吩咐退堂。

哥哥回家一想,钱知府话中有话。他悟出其中奥秒,连夜从后门溜进府衙拜见钱如命,递上一张帖子说:“小人的冤枉全部写在状纸上,请大人过目!”钱如命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三百两银子的银票,不由捋着胡须笑了。

第二天一升堂,钱如命就对弟弟怒喝道:“嘟,你目无兄长,贪婪成性,是个不打不开窍的东西!”他抽出竹签扬了扬,可又不往下扔。弟弟吓得仰面朝天,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忽然看见大堂之上悬挂着一面明镜,上面映出哥哥给知府送银票的情景。他恍然大悟,连忙叫道:“大人,请再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钱如命一听有门,说:“你要及早醒悟,免得受皮肉苦!”便指袖退堂。当晚,弟弟也以申诉为名,送去五百两银子。再升堂时,钱如命又对着哥哥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说:“你身为兄长带头惹事,看来这顿板子是非打不可了!”哥哥心想,怎么一夜之间知府就变了腔调,他无意间抬头一看,宝镜里弟弟送钱给知府的事映的一清二楚。他连忙俯首叩头:“小人一时糊涂,也请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

河南开封包公湖的传说

就这样,你今天八百,我明天一千,弟兄两个展开了拉锯战。钱如命看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便决定结案。为了显示他的公正廉明,招来“财神爷”上门,特地告示老百姓可以到衙内观看审案。这天府衙内外,人头攒动。大堂之上,钱如命板着一本正经的面孔,缓缓说道:“兄弟之间要以情义为重啊!房产一人一半,安居乐业,勿再滋事。本府宽厚为怀,不再追究,下堂去吧!”

弟兄俩闹得倾家荡产,才明白上了当,齐声喊道:“大人,这官司俺不打了,快把银子退给我们吧!”钱如命想不到他们竟然当场揭底,脸上顿时变了颜色:“胡说八道,血口喷人。本府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谁收过你们的银子?”兄弟俩往上一指说:“明镜高悬,铁证如山!”

众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大堂上面,只见宝镜又把弟兄俩送银子,钱如命贪污受贿之事重演了一遍,顿时大堂内外炸了锅。钱如命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离座抬头观看,当他看到宝镜揭穿了他的鬼把戏,自己原形毕露时,不由胆战心惊,浑身发软,“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不醒人事人。这件丑闻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全城,无人不痛骂钱如命。

钱如命又惊又怕,从此卧床不起。那面宝境时刻在他眼前晃动,把他在开封府的丑行和劣迹一幕幕地重演出来。他闭上眼,就看见包黑子怒视着他,王朝、马汉抬着虎头铡要来铡他。他惊恐万状,不管见了什么人,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地求饶:“包大人,饶了我吧……”一天早上,百姓们在衙前发现钱如命披头散发,赤身露体,已经断了气。“死包公铡了活知府”,全城百姓人心大快,到处传唱一首歌谣:

"开封府,宝镜照,是人是鬼见分晓。阎罗殿,黑老包,贪官污吏不轻饶。"

河南开封包公湖的传说

后来黄河决口,开封府南衙成了一坑湖水,宝镜也沉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见底,光洁如镜。据说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从来不敢从湖边经过,生怕宝镜照出他们的隐私,会遭到包公的严厉惩罚。老百姓为了纪念包公,就把这个湖叫做包公湖。近年来经过疏浚、修缮、美化、已建成了周围大厦林立、风景宜人的游览区。

包拯,别称:包公、包孝肃、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阎罗包老、包待制,字希仁。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摄影:徐团)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瑾色流年
  • 趣闻 翌耀
  • 趣闻 博耘
  • 趣闻 彤霞桑
  • 趣闻 桂枝
  • 趣闻 曲线美
  • 趣闻 青灯古寺
  • 趣闻 小瑜子
  • 趣闻 建华子
  • 趣闻 彦灵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