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的文化 从灾年救命粮到婚庆吉祥物(2)
冬雪酱
传邻国播欧洲 40多个国家种植中国枣
枣还作为中国的友好使者,走向了世界。现在世界各国栽培的枣树,几乎都起源于中国,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引自中国。
起初,枣先是传到与我国相邻的朝鲜、俄罗斯、阿富汗、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及泰国等地;随后向欧洲传播,沿着丝绸之路被带到地中海沿岸各国。
枣在美国栽培较晚,是1837年由欧洲传入的,所以现在美国和法国的著作中,仍引用我国的郎枣或梨枣等原来品种名。日本没有原生或野生的枣,自古栽培的枣树都是从我国引进的(大约在9世纪以前)。在《和名类聚抄》上枣的和名为“奈豆女”或“奈都女”,指的是干枣,鲜食枣称作“奈未奈都女”。在日本的古文献《三代实录》(908年)上就已记载了“光考天皇仁和二年(887年)从信浓国进贡梨和大枣”。此后在日本奈良朝、平安朝时代的栽培果树中都记载有枣,说明日本栽培枣的历史在千年左右。但其对枣的改进和推广较慢,据统计在1959年-1964年间日本输入干枣约4000吨,目前仍依靠进口。在日本的原始材料圃中目前仍有郎家园等几个枣品种。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曾大量引进我国枣的品种,美国也先后引进了200余个优良品种。目前枣树已遍及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枣果的独特风味、保健价值以及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日益引起各国果树专家和果树种植者的极大关注。
相关链接
古枣树鉴证历史
北京栽培枣树的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古枣树和名枣树,成为活的标本和历史鉴证。
“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鲁迅先生在《秋夜》里提到的北京故居院中的那两棵枣树。如今,原地的枣树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昌平桃洼乡王庄村的“酸枣王”,树高14米,树冠扩展,已成为大乔木,故称之为“王”;比“酸枣王”更为古老的,是崇文区原上堂子胡同14号院内的酸枣树,株高21.3米,干周4米(距地1.5米处),树龄在千年左右,现每年仍结果。而大兴区黄村镇洪村一株树龄在500年左右的洪村白枣,每年都硕果累累且品质优良。这些活的标本,不仅说明北京地区栽培枣树的历史悠久,而且对于研究枣树的寿命、进化和特性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价值。
延伸阅读
北京地方名枣达45种
北京是古代枣树栽培中心之一。
北京的栽培枣,多是由野生的酸枣(棘)演变而来。一些品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如白枣、酸枣、无核枣及葫芦枣(古边腰枣)等,在《尔雅》中已有记载。著名的密云小枣、牙枣和匾枣等,在元代的《打枣谱》和《析津志》中曾有记载。1988年编写的《北京果树志·枣志》收集到北京的枣品种有45个。
鲜食枣产区首推郎家园。郎家园枣的种植很普遍,至20世纪40年代初尚集中栽植有郎家园枣树近百株。海淀区北安河一带也是枣的集中栽培区,一些优良的鲜食枣品种,如海淀白枣、马牙白枣、北安河脆枣、香山小白枣等均产自这里。丰台区长辛店一带栽植有较大数量的长辛店白枣。大兴区洪村的洪村白枣曾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和商品枣生产,目前洪村尚存几十年生到几百年生的集中连片大枣树。大兴区的榆垡是著名的加工枣品种大糠枣产区,缨络枣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密云西田各庄的密云小枣、昌平西峰山的西峰山小枣、门头沟太子墓的太子墓枣、平谷苏子峪的苏子峪蜜枣、房山北车营的北车营小枣,分别是著名的制干枣品种的主产区。
近些年,北京在着力恢复发展传统地方特色品种。朝阳区在王四营已建成500亩郎家园枣主题郊野公园,孙河的3000亩郎家园枣休闲采摘园。此外,通州区正在建设老北京名枣园,丰台区的长辛店白枣、昌平区的尜尜枣、海淀区的北安河脆枣、平谷区的苏子峪蜜枣、怀柔区的怀柔脆枣等,目前均有较大规模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