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与中草药的情缘

坑爹的生活

诗圣杜甫与中草药的情缘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后被人称为“诗圣”,在诗坛上与李白齐名。然而,命运的安排使杜甫一生与中药保持着特殊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常为生活问题到处奔波。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大动乱,对人民的疾苦满怀深切的同情,加之自己常年体弱多病,因而以种药来扶贫养身。

他困居长安期间,就在庭院里栽种过几十种中草药,“近根开药圃”,“种药扶衰病”。开始时,杜甫的种药技术还不够好,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精心侍弄,“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各色药草生长良好,使得诗人大喜过望。“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他在月光下悠然散步,欣赏庭院中百药繁茂、花团锦簇的情景,不禁诗兴大发,吟赞不已。

由于他付出了汗水和耕耘,药材长势良好,举目眺望:“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他对自己种植的草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由于杜甫长期接触中药,观察中药植物的生长,积累下大量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所以他写的有关中药的诗显得格外有生气,一反他诗中常有的那种忧伤的格调。如他吟咏决明:“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咏栀子:“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咏丁香:“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可看出杜甫对中药怀有的特殊感情。

杜甫不仅种药,而且还会加工炮制中草药,懂得药性、药理,会治常见病、多发病。“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他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外,还发动妻小晒药制药。公元759年,杜甫因生活所迫移居成都,并在那里营建了草堂一栋。在成都草堂,他广植花树,遍种药草,“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把草堂点缀得繁花斗艳,充满生机。正如他在《小园》诗中说的:“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可见杜甫种花既为观赏,又为入药治病。

杜甫不愧是诗圣,在他的笔下,花草树木、山水人物等都被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不仅把梅、兰、荷、桂、菊等名花描述得争奇斗艳,而且把中草药的决明、栀子、女萝、丁香等也阐述得生动、形象、美丽、芬芳。

他在诗文中写道:“晒药安垂老”、“采药吾将老”、“看题检药囊”。他还诗曰:“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

拜读杜甫种草药的诗文,就像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成都市郊杜甫的“草堂”里各种药材翡翠,枝叶繁茂,姹紫嫣红……

晚年,杜甫的生活十分贫困,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外还有“牵缠加老病”、“白首多年疾”、“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等诗句都反映了晚年境况的窘迫。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存,他还在大雪纷飞的严冬,爬上山去采黄精,采药回来,还得摆摊卖药,境况十分凄惨。当年的人,谁会知道卖药的老翁竟是名传千古的诗圣呢?

杜甫吟诗一生,种草药一生,是诗和草药赋予他生活的欢乐;杜甫辛勤躬耕草药,深入劳动人民中间,深刻地体验了贫苦农民的生活和感情,这是诗圣万古不朽的精神境界和他的伟大之处。

杜甫人生的三次卖药

据史书记载,在他坎坷的一生中曾三次卖药以度生计的经历。

第一次卖药是在当时的京都长安,公元746年-755年,诗人35-44岁期间来到长安想一施政治抑负,遭受奸相打击,未中科举,使诗人失意仁途,致使生活困苦,过着“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的艰难生活,以“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在京城度日。

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安史之乱之年,诗人48岁,那年杜甫携带家小由洛阳经华州、天水到成县,奔波经年,一路上他目睹人民生活疾苦,达官贵人花天酒地,创伤了有的《三史》、《三别》。诗人在生活艰难之际,又操起采药、制药、卖药的旧业,“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赖以谋生。

第三次卖药是在长沙,公元770年。那时诗人59岁,老年人的杜甫生活更加凄惨,漂泊在长沙、衡阳、潭州、彬洲等地,究得无处安身,有时只得晚上在船中度突,白天上集摆摊卖药,以维持生计。就在这年冬天,伟大诗人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于由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坑爹的生活
  • 趣闻 令雪桑
  • 趣闻 别致美
  • 趣闻 倩倩君
  • 趣闻 半季離殇
  • 趣闻 驰鸿子
  • 趣闻 金帅郎
  • 趣闻 陪她闹
  • 趣闻 人来疯
  • 趣闻 北栀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