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
庆叶子
现在结婚,我们常常用"秦晋之好"这个词来祝贺新婚夫妇,寓意着百年好合的幸福婚姻生活。
殊不知,"秦晋之好"这个贺词原本是国家之间的政治联姻,极具冰冷的色彩,还带有浓浓的硝烟味道。
一、"秦晋之好"的起源
"秦晋之好"中的"秦"、"晋",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秦国主要以关中为屏障,其都城雍都地处关中西部,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其东面就是晋国,主宰着河东地区。
两国都是大国,又系邻居关系。不过,最初崛起的晋国因迅速扩张而势力强大,秦国则弱小一些,一直被晋国压制。两国时常因固有的国家利益冲突而长期不和,战争不断。
尤其是在晋武公时期,晋国在於崤之战中战胜秦国而不可一世,秦国战败后也不甘受阻,便经常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晋国,秦晋之战屡屡发生,结下了世仇。
公元前659年,秦国雄才大略的秦穆公继位,有了东进成就霸业的宏伟蓝图,他意识到强大的晋国肯交是主要对手,便开始着手发展农业,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军事上对晋国采取"以柔克刚"的战略转变,不再与晋国硬碰硬地消耗自身实力。
机缘就是这样的巧合,晋国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期望与秦国议和的氛围。
因公元前676年晋武公病逝后,其子诡诸继位,时称晋献公。晋献公喜欢上晋武公的妃子齐姜(齐桓公之女),两人有了私情,生下女儿穆姬公主,善良美丽,很受宠爱,也得到秦穆公的仰慕,许以正妻的名位求娶。
秦穆公在继位后的第二年,便以缓和秦晋两国之间存在的长期紧张关系为由,向晋国示弱示好,正式向晋献公请求和亲,愿娶其女儿穆姬为正妻。
晋献公原本也想以近邻秦国搞好关系,缓和"假道伐虢"后因宠爱骊姬带来的隐忧,见秦穆公低下了高贵的头,也很高兴,便将爱女穆姫派到秦国和亲。秦穆公隆重迎娶了这位公主。后来,聪慧的伯姬的确为秦、晋两国关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晋两国由此暂时合好,这便是"秦晋之好"的起源。
二、"秦晋之好"的波折
晋献公后来年老昏庸,在王位继承人的考虑上失控,爆发了"骊姬之乱",导致太子申生被杀,夷吾和重耳两个儿子又分别逃往梁国、翟国避祸。
晋献公临终前,只好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君,但奚齐不能服众,晋国由此内乱。秦穆公出于本国核心利益的考虑,在夷吾承诺割让河西之地的条件下,拥立了人品很差的夷吾继位,这就是晋惠公。
这晋惠公没有政治远见,登上宝座后,就不想兑现承诺,还以晋国闹饥荒为由向秦国借粮。后来秦国闹饥荒,晋惠公不但不还粮食,更不外借,反而借机攻打秦国。
有一首诗专门评价了这段历史:
泛舟远道赈饥穷,偏遇秦饥意不同。
自古负恩人不少,无如晋惠负秦公。
然,无能的晋惠公在攻打秦国的这场战争中竟没有打赢,反而在韩原之战中惨败,晋惠公自己也成了秦军的俘虏。
晋惠公为了得到回国的机会,只好割让河西之地给秦穆公,又派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
秦穆公见晋惠公如此低能,大喜,便笼络他,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圉,以期更好地掌控晋国。
谁知,这公子圉也是个短视的白眼狼,当他得知父亲晋惠公生病严重,害怕会丢掉自己国君的位置,便只身偷偷逃离秦国。公子圉跑回晋国后,次年顺利当上晋怀公,便不再与秦国交往。
"秦晋之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
三、"秦晋之好"的回归
晋怀公此举惹恼了秦穆公,决定处置"薄情寡义"的女婿晋怀公,于是派兵帮助逃到翟国的公子重耳回国争位,还"亲上加亲",将怀嬴在内的5位女儿许配给重耳为妻。
在秦国的大力帮助下,贤能的公子重耳击杀了晋怀公,于公元前636年登上了晋国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晋文公。
怀赢夫人在晋文公时期,为秦晋之间重归于好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兼之秦穆公、晋文公两人都是极具文韬武略的雄主,于是,秦晋之间度过了一段互帮互助的美好的"蜜月时期",大大助推了两国的融合发展。
公元前635年,秦晋组成联军,兵发东周,赶走了狄人,迎逃亡的周天子襄王回洛邑;公元前632年,晋国攻打楚国时,秦国派兵相助,使晋国迎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公元前630年,晋国攻打郑国时,秦国再次派兵相助……
因为秦、晋两国在这一时期通过政治联姻实现了睦邻友好,维系了彼此之间的利益需要,达成了共同期待的理想效果,晋文公、秦穆公后来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为了彰显秦晋之间这段美好的"密月时期",于是,"秦晋之好"一说渐渐传开。
后来,这一代表国家之间联合的政治联姻模式,逐渐走向民间,历经千年的岁月更替后,便演化为男女之间对幸福和谐的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如《三国演义》第16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则师淯水"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韩胤奉令到吕布营中,为袁术之子求婚时说道,"主公(袁术)仰慕将军(吕布),欲求令爱(吕布的女儿)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
又如元代杂剧家乔吉所著的《两世姻缘》,讲述了韦皋与韩玉箫之间生死不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其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末将(指韦皋)不才,便求小娘子(指张玉箫)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她,她如何便不相容。"
久而久之,"秦晋之好"就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祝福新婚夫妇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