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六民俗 挹肥拜紫姑
啸垄君
正月初六,马日。所谓“龙马精神”,寓意生机蓬勃、欣欣向荣。客家俗语云:“六六大顺”,说的是年初六乃“万事顺意”之吉日。
客家人在年初三就已经“送穷”了,而非客家地区则在正月初六祭穷神、送穷鬼。
“穷神”既不是道教神仙,也不属于佛教菩萨、罗汉,什么教派也不是,但也不属于魔鬼一流。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唐代我国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穷神”谁属?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是帝喾之子,其二认为乃姜子牙之妻。各地春节民俗中都有挂门钱纸的习俗,其民俗寓意正是阻止穷神走进家门。门钱纸即门笺,不同的地方还有其他不同的称呼,如挂钱、吊钱、门吊、门花、吊千儿等,乃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的吉祥饰物。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传说姜太公封他老婆做了穷神,但害怕她乱上别人家里,给别人带来晦气,就规定她只许上富贵人家,如果人家门脸破败,就不准进去。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纷纷把家里的破布烂麻挂在门上,以示家庭破败,阻拦穷神进入。后来人们觉得不太雅观,就用整块布、整张纸剪成穗子来代替,以后便慢慢发展成更加精美的门笺。大年初六,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笺也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宋元时期送穷神的日子大凡都在年初六。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明清“破五”习俗开始形成后,本着“破旧立新”思想,北方地区的送穷日就大多提前到正月初五了。是日,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
另外正月初六是闽南人所崇信的清水岩祖师生日,在这一天,各祖师庙都要张灯结彩准备牲礼或演戏来祭祀。清水岩祖师,又称麻章上人、蓬莱祖师、乌面祖师、落鼻祖师、清水真人和昭应大师。诞生于宋朝福建永春县小姑乡,俗姓陈,名应,也名昭。其施医济药,为民祈雨救旱,乡民为表感激,在其居住的蓬莱山石室建精舍,名为清水岩,成为安溪地方的守护神。据说每逢天灾巨变前,便会落鼻示警,因此又有“落鼻祖师”尊称。
客家人的年初六依然喜庆,却相对平淡,其主要民俗活动唯有“挹肥”。(“挹”音溢yi,即“舀”的同义词,表示将液体盛出来。)
年初五“出年界”后,勤劳的客家人又渐渐忙碌起来了。
虽然年初三客家已经“送穷”了,将房里屋内的垃圾、破烂统统送走并付之一炬了,但厕所里的粪肥却还得等到正月初六才开始清理、打扫,并将粪肥送到秧田灌溉或送到菜园浇注。客家旧俗,农家多在此日开始下田耕地、做秧田,以示春耕开始。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句普通农谚。作为农耕族群,客家对于农家肥格外依赖,对于主管厕所(客家多俗称为“茅厕”、“茅池”、“粪坑”等)的神灵则更加崇拜。新年第一次挹肥,喜好拜神、敬神的客家人自然要对厕神祭祀一番。
中国民间信仰普遍认为厕神即紫姑神,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东施娘等。自明清时期开始紫姑就不单纯作为厕神,而世人谓其能预言未来,有先知先觉,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成为扶鸾占卜的大仙之一。客家俗称紫姑神为七姐、七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