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二月十三民俗 北团游大粽

易真郎

闽西客家二月十三民俗 北团游大粽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闽西连城县北团镇上江村客家都要举行“游大粽”的民俗活动。北团“游大粽”是闽西客家土地信仰与客家添丁文化的结合体,一方面以特有的“大粽”酬谢土地,向土地祈祷新的福祉,另一方面透过土地祭祀仪式将北团大粽加以神圣化,使其成为多子多福的寓体。

北团大粽需要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一百二十斤糯米裹粽,制作成一点六米高的笋状大粽。大粽有公母之分,另包上百个指头大小的公、母小粽,挂在大粽尖端。每年农历二月初六,村民就着手准备做大粽;农历初九晨下锅,蒸煮三天三夜;二月十二日,用金箔纸包裹粽身,贴上吉祥纸花,将公、母小粽挂在大粽顶端,在祠堂里供奉一天;二月十三至十五抬出巡游,其中二月十三为“正日”,但二月十五日活动才最为热闹。

大粽巡游由神铳、鸣锣开道,一公一母两棚大粽伴随着龙凤旗、花灯、古事棚等列队沿着上江村田间小路、村中巷道游行,一路吹吹打打,浩浩荡荡。

至二月十九日,村民们便纷纷到“福手”(即“福首”,指制作大棕的家庭)家讨小粽、分大粽。想生男孩的就讨公棕吃,想生女孩则讨母棕吃。大粽则分给村民用来饲喂六畜和酿酒,家家由此开始备酒闹春耕,以迎接夏季的五谷丰登。用分得的大粽来饲喂六畜,兆示着家中来年六畜兴旺,猪牛成群。而据说掺和了巡游过的大粽酿出的米酒,总是格外醇香扑鼻,特别带劲。

北团游大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初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以前,上江村曾经派村民江氏去清流县的林畲,考察学习别人春耕的经验。当他回到村里时,经验没怎么学到,却发现其它村民的春耕都搞好了,唯独他家的田地荒芜着。为此,他后悔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抓紧时间春耕。不过,说来也奇怪,当年,上江村大部分村民歉收,唯独江氏大丰收。第一年,村民们认为江氏不过是偶然交上“狗屎运”,村民们对这种现象不以为然。接着第二年、第三年,江氏依旧争取名额去林畲。回来后,他家依然是五谷丰收。为此,村民们认为江氏取得了“真经”,于是纷纷仿效他的春耕方法,结果全村人迎来了丰收年。

后来,上江村村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江氏去林畲的那段时间,村民们先播种的秧苗正好遇上“倒春寒”,当然也就容易造成歉收;而江氏的春耕却躲过了那段春寒,自然就能丰收。

从此以后,上江村村民为了祈求年年丰收,于是,每年挑选出2至3名村民去林畲“朝圣”,迎回丰收的好兆头,然后,挑选出五谷中的糯米,制成40多公斤的大粽子,让大粽子穿上礼服在村、镇之间游行,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北团游大粽”的活动就成形了。

整个活动分三个步骤,一是“迎运”,也就是按传统规矩,派人去林畲迎来好运;二是“上供”,通过游“大粽”的形式,将丰收的成果告知土地神、祖先和天地诸神,希望这些天地间的“主管部门”继续保佑村民丰收;三是“播种”,将这些游行过的“大粽”象征性地撒回田间,意思是村民即将开始耕作,向大地播下的“大粽”种子又能带来一个丰收年。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慕笛安
  • 趣闻 蘩花渃幕
  • 趣闻 曼辞氏
  • 趣闻 盼旋
  • 趣闻 云岚酱
  • 趣闻 乃心
  • 趣闻 芷兰
  • 趣闻 韦茹子
  • 趣闻 丰羽桑
  • 趣闻 煙雨過客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