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抬旗、出旗是什么意思

逢春观景

清朝抬旗、出旗是什么意思

出旗和抬旗是清朝创立者满族针对八旗制度而言的,是少数民族满族的传统文化制度。

抬旗,是指改变旗人旗籍,以提高其出身的一种制度。

八旗制度确定时只有四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正黄旗,之后系在原有四旗前加上“镶”,共成八旗。其中正黄旗、正白旗及镶黄旗称上三旗,其余五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称下五旗。

康熙朝后,皇后(包括被追封皇后)和贵妃其母家在下五旗及其他民族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称之为抬旗。较有名的例子是清末咸丰帝的遗孀慈禧太后。她的家族叶赫那拉氏原出自于下五旗之一的镶蓝旗,之后随着她的掌权而被抬入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

抬旗是清朝一项褒奖政策,对于立功的人,如果是汉人包衣,可升为汉八旗。若是汉八旗,可变为满八旗。若是下五旗,也有可能提为上三旗。就是将身份提高一级,这就叫“抬旗”。

而“出旗”,顾名思义啊,出了旗,那就是不是旗了呗!这事可就只针对于汉八旗的。

乾隆七年发布的一条诏令,允许汉八旗的旗人“自愿”出旗为民,因为旗人是不许自己出去找工作,说白了就是你只能白吃皇粮。但是呢,政府要发这么多人的工资,觉得有点累怎么办呢?那下诏吧,让汉军旗的出旗吧,减轻减轻财政负担。

诏书写的可谓是冠冕堂皇,说什么怕耽误了有学问有手艺的汉人发家致富迈向成功,所以允许他们出旗,实际上就是不想再白养着这些人吃干饭。这一段诏书特别长,皇上特别能自我找补,话说的特别漂亮,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特别懂得说话之道,您各位要是感兴趣,公众号上回复,“诏书”就能查看了。

乾隆七年发布的这条允许出旗的诏令还算比较委婉的。等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这次可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昭告

“八旗汉军年老残疾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

上次还允许“自愿”,这回压根没有“自愿”这个说法,你说我不出旗成不成呢?不成,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大批汉八旗自此被扫地出门,自个儿愿做点啥做点啥去吧,皇粮这口饭您就甭合计了!

抬旗与出旗是八旗制度演变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对包衣乃至八旗本身的影响,更非同小可。当然这都是满族统治者的决定及所颁布一系列政策的结果。

八旗是怎么没的?这个可以说是和清王朝同亡的。那它一共存在了多久呢?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不得不说,清朝入关以后,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确实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国的八旗军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这支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八旗劲旅痛击沙俄殖民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数万名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戍卫屯垦,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参加了开发东北、西北地区的劳动。

可以说贡献多多,对满族社会的发展,也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是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逢春观景
  • 趣闻 永新君
  • 趣闻 似水流年
  • 趣闻 昆皓
  • 趣闻 文明酱
  • 趣闻 舒畅桑
  • 趣闻 心深似海
  • 趣闻 最初
  • 趣闻 兴邦
  • 趣闻 照南君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