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崖城镇水南村
阳德酱
三亚的水南村、海口的攀丹村、文山村和金花村和被称为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的中南部,因地处于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历代名士在此留下丰富的史迹:历代被贬谪、流寓崖州(三亚)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10人居住在水南村。
汉代路博德伏波将军在海南岛上的开郡治地。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路博德伏波将军平定百越、南海后,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在三亚置临振县,县治就选址在得“龙盘鳌居”之地利的水南村。由此溯源,水南村已有了上下两千年的村史,堪称海南千年第一文化古村。
隋朝“圣母”冼夫人“汤沐邑”的开府之地。一千四百多年前,获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的谯国冼夫人,征抚海南后,奏请命在海南建立了崖州,临振县纳入崖州辖管。当时,论海南物候地产、风物民情及河港之便,唯临振县水南村俱佳。为彰武功,隋文帝便将物华天宝的临振县赐封给冼夫人作为“汤沐邑”,即供食俸之地。自此,冼夫人及后代便相袭在作为临振县治的水南村开府设帐,安民兴业。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以临振县改置临振郡(郡治仍在水南村),冼夫人在海南获称“郡主冼太夫人”即源于此。自隋至唐天宝数百年间,冼夫人后代一直依托皇朝赐封的水南村郡治地,对海南南部进行着管理和开拓。
唐朝大和尚鉴真在海南岛上的佛迹胜地。唐天宝七年(748年),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传教,遇海难飘泊崖州湾。振州别驾冯崇债亲率四百甲兵,将鉴真一行接迎置于水南村的太守衙设斋供养。鉴真在水南村休整一年,主持修建了大云寺,设坛传经布道,水南村因之成为海南历史上早期佛事鼎盛之地。今日南山寺的兴建,正是传承和弘扬了这一历史佛缘。
海南岛上寓居朝廷将相之乡。自唐至宋、元年间,因遭朝廷贬谪、流放到三亚的当朝贤相名臣、流寓名士有20多名,大都寓居在水南村,因而又有“幽人处士家”之称,并有卢多逊宰相的“水南风情诗”,“父子进士”的佳话……其中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唐宋两代名相、名臣有7人,他们是:因反对武则天失败而遭贬的初唐宰相韩瑗,晚唐时期力排内忧外患、反对朋党遭打击的功德高厚的政治家、两朝辅佐宰相李德裕;曾监修国史的北宋吏部尚书、宋仁宗朝宰相丁谓;《旧五代史》编者、翰林学士、北宋太祖朝宰相卢多逊;荐举岳飞为抗金统帅,反对投降而与秦桧作不屈斗争的南宋“首推宰相”赵鼎;在民族危难关头冒死向宋高宗皇帝上书,请斩奸党秦桧示众的爱国名臣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元代著名诗人、晋王朝位及相权的中书参政知事王仕熙等。这些朝廷名相、名臣、名贤在寓居水南村期间,兴办教育,敷扬教化,留下了儒相风雅、武臣浩气,使水南村自古就获称为“衣冠礼乐”之乡。
我国古代棉纺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第二故乡。宋代以前,三亚的棉纺手工业居全国领先地位。水南村耕织发达,且依托大旦商港成为崖州棉纺织品生产和交易集贸地。宋末年间,黄道婆自松江府乌泥泾流落崖州,在水南村居住了四十年,潜心学习棉纺技艺,成了织艺超群的“崖州织女”。至暮年,身怀绝技的黄道婆才惜别水南村,返回乌泥泾,进一步改革了从水南村带回的棉纺车,创新了棉纺技艺,终而成了我国元代科技革新的女科学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业技术发展的贡献,凝聚着水南村人的智慧结晶。
古代三亚人文崛起的灵杰之地。明代,三亚破天荒出了一对父子进士,被赞为“海外衣冠盛事”。这父子进士就是世居水南村的钟芳和钟允谦。钟芳自幼有“崖州神童”之誉,于明正德二年(1501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宦迹江浙诸省,官累迁至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职,文集获载入《四库全书》,尊为“岭海巨儒”、“南溟奇才”,与明代海南丘浚、海瑞并称“琼州三星”。其子钟允谦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次子钟允直也中举人,满门鼎盛。钟芳多才多艺,蜚声中原,成了三亚古代人才的标志,更给了水南村荣耀。“钟芳中进”的历史佳话激励代代水南村人,孕育了“诚信文明,图强兴业”的水南人精神。
水南村,千年文脉传承,将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姿瞩目于世。
链接
水南村属于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著名的古村落,因地处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据史料,自西汉至北宋千余年,崖城一带的开发主要局限在水南一方。或许是水土情缘吧,隋朝的临振郡,唐朝的振州及宁远县,北宋的崖州或吉阳军,其治所代代相因,一直盘桓在水南一村。所谓“琼南第一村”,因此成名。直到南宋淳熙年间,吉阳军署才迁到宁远水北对岸,即今天之古州城遗址。因此可以说,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如同北京人说的,“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一样。历史上许多名人都与水南村有联系,元朝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曾来此学艺,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也曾在此居住了一年多。从唐代起,不少朝臣名仕因被奸臣陷害流放到崖州而居住于此,如唐朝李德裕,宋朝赵鼎、卢多逊、胡铨等是,他们成为海南流放文化的有机组成,也使水南村有了“幽人处士家”的别称。
明清时期在海南建省,海南也不再是流放之地,海南文化更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被誉为“琼州三星”的丘浚、海瑞、钟芳等千古名人。在“琼州三星”中的钟芳就是三亚水南村人。钟芳自幼有“崖州神童”的美誉,他多才多艺,蜚声中原,与其子钟允谦同为进士出身,满门鼎盛,被世人赞为“海外之衣冠盛世”。
漫步这个名闻天下的古村落,只见古韵风情已不复存在,到处的钢筋水泥楼房,在杂乱无章的楼房中间偶见几座修复的古建筑。在宋元海南诸多贬臣中,卢多逊属于位高权重、时间较早、对海南地方文化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尤其是他通过诗歌深情吟咏水南村,为这一千年古村做了非常生动的注脚,从而被海南人民代代传颂。再放慢脚步,几经周折才找到卢多逊纪念馆。
卢多逊(934-985),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系后周遗臣,入宋后,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讨叛平乱,安定边疆,收复江南,成为开创北宋江山的勋臣。以博学强记、文辞敏捷、善弄权术、多发奇谋闻名于朝。卢多逊南岛投荒后,作为戴罪之身受到地方官吏的欺凌。他们全家历尽艰难辗转到达崖州,却不被允许在城内居住,只能落籍于州城二里开外的水南村。同时,崖州小联吏牙校之子垂涎卢家女儿貌美,倚势求婚,卢多逊因恶其势利再三拒绝,结果遭到知州及同僚的百般凌辱与胁迫。万般无奈之下,为保全女儿性命及一家亲属的安全,卢多逊只得忍辱嫁女。所幸水南村民风淳厚,才给予卢多逊一丝心灵上的慰藉。但是,由于气候不太适应,再加上心情低落,在三年之后的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病死在贬所。
在卢多逊死后,朝廷下诏将其家迁于容州(今广西北流),不多久,又放置荆南。后来,朝廷录用他的儿子卢雍为公安主簿。他的另一个出生于水南村的儿子卢察在景德二年(1005年)考中进士,并为州簿尉。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卢多逊归葬于襄阳。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卢家有部分家属仍散居于崖州,卢多逊因此被称为崖州乃至海南卢氏入琼始祖。
卢多逊后人在崖州乃至海南全岛繁衍生长,现今海南共有卢氏宗亲3万多人,积淀了源远流长的卢氏家族文化。2006年,海南卢氏宗亲在水南村修建了一座仿古宫殿式卢多逊纪念馆,并于2007年6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5月3日,海南省卢多逊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据说,卢多逊家族之所以人丁兴旺,代代人才辈出,有一段风水方面的故事。卢多逊刚到水南村不久,从浙江也来了一位风水师,专事给人算命,择日,看死人下葬的墓穴的营生。这位风水师在海上也得了痒皮病。来到了水南村时,得到卢多逊一家的关怀与照顾。当时,卢多逊的亲属请这位风水师为卢家占卜一块风水宝地当作墓地。这位风水师马上就答应下来。但是这位风水师说,我年老了,行动不便,眼力也不好使,要找着好墓地不容易。为了一个好结果,等我儿子明年来的时候再叫他去帮恩公寻一处上等好的墓地。卢多逊一家也不为难老先生,照样照顾他。
村里人俗话讲,卢家不要一代皇帝,只要世代蓝袍。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流传千年。如今道来津津乐道。至于,埋葬的时候呢,又出了意外。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雨水顺坡而流下来,把白天放的甘蔗渣冲移一两米外。再过几天,卢家有丧了,派人上山格地,挖金井,但已经不是当时的风水先生了。因此,卢家的这穴地还不算埋到最佳位置。
据说,在琼的卢家后人得到这一风水宝地的荫护,个个身材欣长肤色白皙,脸颊像国字脸,声带清长,历代出人才。民国时期卢成毓任蒋介石台湾国防二厅厅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水南村的卢家儿郎谋事天成,名声大起。也是凭着这股成功伟力,卢氏子孙足足花了几近千万的金钱,将卢多逊故居重建起来,规格已经远远超过宋代始建的等级。经测,卢多逊故居坐向为癸兼丑,宅后有河流,右水倒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