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样羹 潮汕“人日”重头戏

晨潍

七样羹 潮汕“人日”重头戏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也称“人辰”、“人生日”、“人胜节”等)。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记录“人日”风俗的是西汉时期东方朔撰写的《占书》。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如今“人日”习俗已在许多地方消亡,然而在潮汕民间,至今仍保留许多与“人日”相关的风俗。

在潮汕地区,人们过“人日”的重头戏,便是吃“七样羹”(也称“七样菜”)。关于七样羹,在潮汕民间有多种传说。

相传昔日有一个老汉,儿子出洋赚钱,每年都会寄钱或者物品回来赡养他。但是有一年,儿子都没有寄任何东西回来,也没有任何消息。到了正月初七那天,老汉确实饿得不行了,就在菜市场捡了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回来,然后放在锅里一块煮。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儿子带着赚的钱和许多东西回来了。村里人认为,老汉吃这七样菜吉利,于是大伙都在正月初七这天吃“七样羹”。

另一传说是有一个遭奸人所害的朝官,流落荒野后曾吃过七种野菜而交好运,复官并高升,诱发人们吃“七样羹”。

还有传说一老妇染重病生命垂危,偶吃七样菜叶不治而愈,还变得年轻,人们于是感悟吃“七样羹”之妙而仿效之。

在这一天,潮汕人多用芹菜、葱、蒜、春菜、芥菜、芫荽、百合,取义勤快、聪明、能划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成韭菜,那就是久久发大财了。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总将7件菜搭配好“七样羹”,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凑成七件,也没人说他是贼。

吃“七样羹”时,大人常常会教小孩子唱一首歌谣:“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吃了变红芽(面色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如抛(朵)花。”人们认为吃“七样羹”有助于身体健康,也反映了潮汕人的性格,如清清白白,聪明勤劳等,以及对新的一年寄托了新的希望和向往。

潮州市凤凰山区一带,自古有正月初七(另有五月节、农历六月初六)不接客的习俗。“人日”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一年里的第一个七(即“头七”),“头七”是人死后的第七天,死者的家人和亲属在这一天“带孝”向死者致哀,故这一天不接客。如果在这一天接待客人,便被认为是没彩头、不吉利。

在潮汕民间,相传正月初七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潮汕人基于趋吉避凶的心理因素,“人日”习俗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人的生命安危而展开,一方面是为了“旺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护生”,它充分体现了潮汕人的生命观念,以及寄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晨潍
  • 趣闻 忆柔郎
  • 趣闻 所以
  • 趣闻 顾及谁
  • 趣闻 广利氏
  • 趣闻 赤瞳兽
  • 趣闻 迷念
  • 趣闻 兴邦
  • 趣闻 慕诗氏
  • 趣闻 梓奥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