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最具佛性的诗词 一首一境界
空心
1、《修行偈颂》
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树和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身处红尘,又由于执着,以至于经常为尘垢所染。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洁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拔的修炼,才能渐次领略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炼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的基本世界观。
2、《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称其为“诗佛”。“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逆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生退意,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吗?
3、《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乌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劝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