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风情(2)
空谷幽兰
宜州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宜州是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状元冯京故里。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天门山下有一个村落,名叫冯村,也叫冯家湾,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此。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冯京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冯京及第后,先是被任命为监丞。黄佑三年(1051年),冯京被派任荆南府任通判,黄佑四、五年间(1052-1053年)冯京先后在朝中的集贤院、登闻鼓院、磨勘司和吏部南曹三司任中高级官员,后来冯京外调知扬州、转调知庐州,后调江宁府等地,冯京回朝后,先后任翰林学士、纠察在京刑狱和昭文馆的主官。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命冯京继任翰林学士知制造,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京为陕西安抚使,治平三年,冯京奉调回朝充群牧使兼昭文馆的主官。熙宁七年冯京回朝后,先后被任命为给事中、正议大夫等职位,元丰四年(1081年),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出知河阳府。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冯京被授青光禄大夫,次年被任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元佑五年,被授检校司空,改任彰德军节度使,此后,冯京改知陈州、改授宣徽使等。元佑九年,冯京病逝。
冯京为辅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大臣,在政事、武功等方面均多业绩,冯京一生多次外调内迁,饱经宦海风浪,其身不倒,确有过人之处,著作有奏议十三卷、《潜山文集》一部,其诗词、书法散见其他书籍,原著多已散失。宜州天门山上有冯京祖墓。山麓旧有冯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旧有崇祀冯京的三元祠、乡贤祠、三贤祠,均先后圮毁。今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建有冯京公园。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寓居宜州。黄庭坚(1045-1121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隐居又号白祖六郎,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北京囯子监教授,元丰中知吉州太和县,移监德州德平镇。元祐初召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绍圣初,奸臣当道,以《神宗实录》多诬,责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移戌州,徽宗即位,放还,不久又被诬“幸灾谤国”罪,除名编管宜州。诗学杜甫,出苏轼之门,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论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书檀行、草,为宋“四家”之—。历史上记载黄庭坚崇宁四年(即1105年)病逝于宜州小南楼,其实,在好友州守俞若著、州人蒋讳的设计下,谎称黄庭坚病逝,敛迹销声,冒着欺君之罪将他隐姓埋名,以“白祖六郎”之名隐居于广东省连州夏湟村。十六年后,宣和三(1121年)殁葬于湟水梓橦溷(hun),享年七十六岁。
宜州地处岭南西北一隅,旧时属南蛮之地,宜州人与文化中人没有什么缘份,黄庭坚的到来,成了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好客的宜州人不顾他是朝廷罪犯,经常来求字画、求医、求药,并且常送来牂(zang)牁(ke)酒、粟米、蜂蜜、竹笋、木炭,时常喝在一起、玩在一起。从此,宜州便与这位文化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块偏僻的土地得到了山谷先生的滋润。真是:前人不幸后人幸,山谷不幸宜州幸。
山谷的宜州之行,宜州人永远不会忘记。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黄庭坚曾居住过的小南楼上造亭作祠,亭内供奉他的木刻像,还把他的手书刻入石碑,陈列在亭中。南宋景炎二年(1177年),宜州太守韩璧上任时,他首先视察了小南楼,认为规模不够宏大,不宜祭祀,就在城外建起了山谷祠,1208年,黄庭坚的同乡张自明任宜州教授摄州亊时,又在黄庭坚曾居住过的黎氏家址上建起“龙溪书院”。书院前面是山谷祠,祠后是龙溪书堂,再就是藏书阁,再往后就是山谷先生衣冠墓,另外还有清风阁、宝华亭、广塘(墨池),总占地四十余亩。这样的书院完全具备了祭祀、讲学、藏书多功能为一体的作用,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用以激励后人奋发读书。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后,人们一度放弃了对文物、文化的保护。1978年5月,广西轴承厂扩建职工宿舍时,将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山谷祠拆掉。1986年宜州市在会仙山南麓建起了山谷祠和衣冠2005年宜州市政府根据山谷祠残破程度,又出资重新建造,面貌焕然一新,让人们永久凭吊这位文化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