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风情(3)
空谷幽兰
宜州有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部将唱和诗碑刻、清嘉庆皇帝赐146岁长寿老人--蓝祥“庆吉颐重”牌匾和御诗碑、明惠帝朱允炆和“游圣”徐霞客云游宜州遗迹等诸多名胜古迹。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德胜、怀远千年古镇,饱经沧桑浸润历史,每一处都让你感受名人故里浓郁的文化气息。
关于宜州长寿老人蓝祥的文字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一月初十日,广西巡抚钱楷给嘉庆皇帝写了个奏折:“兹据宜山县知县周冕禀报:该县永定土司境内寿民蓝祥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届今嘉庆十五年一百四十二岁。现存曾孙二人、元孙一人侍养。因该村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迹罕到,以致曩时失于查报。今闻见确切,理合取具族邻甘结赍报。等情前来。臣查该寿民蓝祥秉性淳良,持躬朴素。沐四朝之雨露,草木增荣;轶三寿之年华,鲵鲐拨萃。曾元绕膝,已皆白发苍颜;作息治家,不异康衢击壤。古稀重届,春秋又阅两三番;花甲再周,岁月还余廿二载。视绛年之书亥数倍旬,欣吉日之符庚祥开椿纪。且也,精神矍铄,言动安闲。虽步履稍倩鸠扶,而饮食无烦鲠视。善称乡里,久孚月旦公评;家集寿康,饶有天伦至乐。作山中之羡,嘉征特应于熙朝;领海内之耆英,盛事希闻于前史。”
嘉庆皇帝看到广西巡抚钱楷的奏折非常高兴,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发出一道谕旨:“寿民蓝祥加恩赏给六品顶戴,并特颁御制诗章及匾额外,著礼部查照旧例加等拟赏具奏,以示惠锡敦宠至意。”嘉庆十六年正月广西巡抚钱楷接到谕旨后,又给嘉庆皇帝写了一个奏片:“臣于正月十五日钦奉谕旨:赏给宜山县寿民蓝祥六品顶戴,并颁到御制诗章、御笔匾额。臣当即发交藩司转发该地方官,传唤寿民传旨给赏,以仰副皇上锡福引年至意。”
《清仁宗御制诗》嘉庆十六年记载:“广西巡抚钱楷奏报宜山县永定土司境内寿民蓝祥年一百四十三岁,喜成七言,用志人瑞。‘星弧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蓝。百岁春秋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年前腊月中,据广西巡抚钱楷奏报宜山县永定土司境内耆民蓝祥一百四十二岁,且称该寿民秉性淳良,持躬朴素,仰沐四朝雨露,扶携五代曾元。言动安闲,精神矍铄,洵为熙朝人瑞,史册罕闻。既锡以‘重颐吉庆’匾额,并成此什书以赐焉。兹献岁发春,爰录于诗册人日之次,永志寿寓生平盛事。‘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花甲再周衍无极,长生宝录丽琅函。’”
关于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的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和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肆意破坏,我国高等学校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几所著名学府搬迁到四川成立了西南联大,而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和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在艰难困苦中屡创教学科研的佳绩,被国际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在高校西迁运动中堪称典范。
浙大在颠沛流离之中,保持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重要办学资源,坚持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沿途服务于当地社会,传播知识、开发民智、推动西部发展。浙大的西迁,后来被彭真同志称赞为“一支文军”的长征,既是现代大学开展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艰苦而壮丽的实践,更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献身科学、服务民众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在高校西迁史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原宜山)办学一年四个月,并在此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校歌,并一直将宜州作为浙大的“精神家园”。1939年2月5日,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118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6月,决定迁往贵州。1940年春,浙大师生全部迁往贵州遵义和湄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