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妙明塔(2)
泰华
全真和尚,姓周,别号宗慧,湖南郴州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人,家道富裕,祖父周大卿,父名周鼎,官至尚书,母熊氏,生三子,全真行第三,他与二兄长皆就读于望族名塾。全真七岁读书,神悟超群。经、史、子、集、注文章,过目不忘,且能妙语联珠,广采博引。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他十六岁时拜别父母,到湖南郴州城西北开元寺,出家受戒学佛。
一天,有个云游和尚来开元寺住宿,指点他去浙江余杭县西北(今杭州市北部)拜道钦禅师为师。他到径山后,很得道钦禅师的欣赏。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道钦禅师接到唐玄宗御旨要到京城(长安)去,全真法师也跟着师父到京城拜见了皇上。这时有一个道士仗着有玄宗皇帝的宠爱,在东明观架起了刀梯,踩着刀刃爬上去,很让玄宗皇帝惊奇。
全真法师说:“这有什么惊奇的。”也在他住的寺庙里的树林中架起了刀梯,比东明观里的刀梯还高十丈,刀刃磨得雪白,如同寒霜一样令人胆寒。法师打着赤脚,在刀梯上跳上跳下,就像走平地一般。接着,又在滚油锅里洗澡,乘凉;吞吃铁块,嚼咬铁钉来作游戏,脸上没有半点为难的神色,道士被吓得冷汗直流,便飞也似地逃跑了。看众无不对全真法师大加称赞。唐玄宗十分高兴,连忙派高力士加以慰劳,赐给紫色袈裟。唐玄宗得知全真法师是跟道钦禅师所学,便赐给道钦禅师“一号国师”的称号。但道钦禅师看到安禄山随便出入杨贵妃宫中,知道安禄山不久将要作乱,便悄然隐去,并提醒全真法师:“子缘在南荒,试溯湘游,逢源阐化。(译:你的因缘在南边蛮荒之地,试着沿湘水而上,遇到源流处就在那里开创教化吧。)”他回到郴州周源山家乡时,那里出了一个常用网罩罩住人来吃的怪人。
全真法师到怪人家时,怪人的母亲请法师赶快离开以躲开怪人,但话未说完,怪人已经回来了。怪人举起网就向法师洒去,法师反身用袈裟盖住了他。怪人爬不起来,便苦苦哀求,表示愿皈佛门,改恶从善。后来怪人一度逃跑,但最后归了佛门。郴州百姓曾在香山建了一座寺庙来挽留全真法师,还为他建了两座佛寺,但全真法师觉得这里不是长住久留之地,便外出云游。他先后到过衡州(今衡阳)雁峰寺、(湖南)永州珍珠岭,都谢绝了挽留。到黄花岭紫云峰时,他原想在那里久住下来,但在岩上转来转去,最终还是离开了,继续沿湘江而上。
“世上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全真法师到湘源县时(即全州县)时,那是唐朝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夏天四月,全真法师走到湘山笋布台,登台远眺,只见五彩毫光围绕,湘江、灌江、罗江三江在此相聚,左边有钵盂山,右边有圣禅山,湘山居中,高高耸立,气势磅礴,便觉得这就是师父所讲的地方,便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他在这里斩除荆棘,造下简单的茅屋,亲自开荒种地以自给。僧俗万众感恩于全真,纷纷捐资修净土院(净土院便是湘山寺最早的名称),让他长住下来。
全真法师在这里定居后,便开坛讲演“大乘”佛经,还常作一些含义深刻的偈语。不久,影响日益扩大,前来跟随他的高僧也日益增多。邢州(今河北邢台市)柴太守(柴崇?,“?”这个字打不出,它是一个“走”字上面有个“希”字,如同“走”字上面有个“取”字成“趣”字)闻知湘源县出了一位功法甚高的大法师,连官都不想做了,也来这里想做云脚和尚。唐朝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冬天,是全真法师106周岁寿辰,僧人和信徒一万余人进奉法师尊号“湘山圣化主人”、“无量寿佛”。全真法师大笑,推辞了,并作偈语说:“大地含灵尽主人,衣珠抛付赤穷身。劫逢百六今朝是,将挽天河洗法尘。”听法师这么一说,大家知道有佛教将有劫难,便按全真法师的吩咐回乡务农。全真法师自己却上覆釜岭(即全州县宝鼎岭,上面山路陡峭直立,一般人都因害怕路险而不敢上去,但山上的景色非常迷人)隐居。
全真法师隐居后的第二年,唐文宗李昂下令淘汰和尚、尼姑。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又下令毁坏佛象、佛经。经过这一番折腾,湘山净土院里的藏经、佛象几乎被毁殆尽。但法师由于预见了这一劫难,隐居了,从而未遭任何劫难。在宝鼎岭他写下了《牧牛歌》引导众生,共分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狂运等10首引导众生,并广为流传。现摘录两首如下,《未牧》:落日映山红,放荡西东。昂藏头角势争雄。奔走溪山无定止,冒雨冲风。涉水又登峰,似虎如龙。狂心劣性实难从,到处犯人苗与稼,鼻未穿通。《受制》:渐渐息奔波,牵过前坡。从容随步性平和。渡水穿山虽自在,且莫随他。又向那山窝,细看如何。低头缓步漫逶迤,须用鞭绳常管顾,定不蹉跎。另有其弟子园镜、园鉴辑录的《遗教经》,计歌偈数十万言,也一度影响很大。还有《湘山百问》,可惜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