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杨家堂村 江南小“布达拉宫”
尛晴天
杨家堂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村庄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整个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至3米,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是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有金色布达拉宫之称。
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12年,宋显昆最早定居到杨家堂。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杨家堂村及其宋姓来历,从其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可看出,其宋氏祖先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于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1655年许,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
烟雨过后,雾气渐渐散去。远眺杨家堂,斑驳墙体的金黄色,瓦片苍老的黛色再加上袅袅炊烟的乳白色,在水汽氤氲的山间宛若画卷。这座由黄色泥土和黑色瓦片构筑的“江南小布达拉宫”——杨家堂,就以这样质朴的姿态呈现。
走进杨家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些鳞次栉比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和那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当然也包括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门窗雕花等等。杨家堂古民居中几乎每家大院中都有学报、官报,有的甚至于从中堂贴到客间板壁。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没有一张是完整的了,有的学报中还留有几个字,有的几乎看不到字的影迹。杨家堂村1号,也即村“顶头堂”,该房为宋起艺故居,宋起艺曾是一名国学生,是最高国立大学大学生。
杨家堂的墙体文化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信仰、艺术追求。6号房中的春夏秋冬画面,因历史久远,其中的秋景已经无法看清,4号房大门顶的朱子治家格言和2号房大门顶上《程子四箴》保存尚好,2号房天井南北侧的诗文则是乾隆的七言古诗。从杨家堂的墙体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160年前,杨家堂的宋氏祖辈们就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他们的重视并不仅仅停留于思想上,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如前面提到的蔡氏老太在丈夫早逝,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仍要求二个儿子“日耕夜读”,可以看出这位伟大母亲的思想是多么开放,对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古民居依山而建,随着村道的坡度一级级向上延伸,阶梯式层层铺开。整个村落上下屋高低落差2至3米,延展高至200米。鳞次栉比的古建筑间,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上随处可见充满韵味的壁书壁画。杨家堂人将《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宋氏宗谱家训》里的文字悉数搬上墙。几百年之后,虽字迹难辨,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依旧浓烈。
“全村有400多人,常住的只有一半。”村长说,“过去,高山茶叶和水果是村子和外界最大的联系。现在,每周末都有人来,写生的、摄影的、旅游的都有。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400多人。”这个藏匿在白云深处的人家,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
杨家堂的每一块砖都有文化的积淀,历史在墙面上沉积,渗透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块石头、每座牌坊、每棵树木背后,都似乎隐藏着历史和人文精灵,净化着杨家堂村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