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民间歌谣(7)
走心
第七节 民 谣
《惠州土人语》
红螺,白饼。
附注
流传于宋代。《舆地纪胜》卷九十九记惠州风俗形胜,引此语并有注:“红螺,蚬属也,冬间甚盛,土人多以配白饼,故有‘红螺白饼’云云。”
《归善平湖谚》:鳄湖平,出公卿。
附注
录自《舆地纪胜》卷九十九,流传于宋代。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卷二十六也收录此谚,并有注:“《一统志》卷二百六十九惠州府古迹:平湖阁,在归善县西。《舆地纪胜》:在丰湖泗洲寺前,枕湖倚山,最为胜游之地。《明一统志》谚云:‘鳄湖平,出公卿。’阁名本此。”
《惠州浮桥谣》
:死者有木,生者不得渡。桥不溺人,亭木生尘。
附注
录自乾隆《归善县志》卷六,流传于明嘉靖、隆庆年间。浮桥:东新桥。《归善县志》卷六〔浮桥〕条下载:“明嘉、隆间,桥坏甚,岁溺死者数人,而郡为给槥。民谣曰(如上引,略)。以郡储棺于亭也。”
《叶公谣》
:轻车便道,无往不利,叶公有焉。
附注
录自屈大均《广东新语》,标题为编者所加,明代民谣。
叶公:叶梦熊,善用轻车作战。
《惠安叶君歌》
:隆庆中,归善叶春及知惠安县,民爱之如慈父,歌之曰:叶君为政,惟饮吾水。设施不烦,五风十雨。
附注
录自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百,流传于明隆庆年间。五风十雨:语出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
《惠安民谣》
: 三年县令,二箱行李。
附注
录自明韩晟《叶春及行状》,流传于明隆庆年间。时叶春及任惠安知县,刚方耿介,清正廉明,得罪不少权贵,自知不能久任,先遣妻子归,归时行李仅一挑而已,故惠安有此民谣。
《惠州歌》
: 福州郑天佐为惠州通判,善折狱,民歌之曰:县迟延,府一年,但诉郑青天,讼无滞,民不冤。
附注
录自《粤东诗海》卷一百。
郑天佐:福清(今属福建)人,明万历九年(1581)任惠州通判。
《荔枝龙眼》
:荔枝出,龙眼熟。
附注
录自《惠阳山水纪胜》上卷,流传于清代。
《打鱼人家》
:湖上渔家,白饭丹虾。
附注
录自《粤中见闻》卷二十四,流传于清代。白饭: 鱼,惠人称为“白饭鱼”。
《口红藤菜子》
:口红藤菜子,不用市胭脂。
附注
录自《粤中见闻》卷二十四,流传于清代。
《丰湖银鱼》
:九月银鱼出水长,银鱼风起水泱泱。
附注
流传于清代。清李调元《南粤笔记》:“银鱼,产惠州丰湖第一桥(按即西新桥)下,以秋九月出,有风,曰银鱼风。谚曰‘九月银鱼出水长,银鱼风起水泱泱’是也。鱼长三寸许,光滑无鳞,表里融澈,以白瓷盆浥之,与水无异,出于清明者尤佳。”
《横肠吊肚》
:横肠吊肚,门前绹马牯。阿弥陀佛,越念越穷屈。
附注
横肠吊肚:惠州坊间成语,意指心术不正,诡计多端。
绹:系。马牯:原指公马,后泛指骠壮的好马。
穷屈:穷至无路可走。此谚讥诮社会不公,心术不正者有钱有势、权贵盈门;
正心诚意、老实善良的人反而倒霉。
《天生木碌》
:天生木碌,楼上有谷。
附注
木碌:智能低下的庸人。喻世道不公,庸者多禄、愚人多福。
《天冷谣》
:冷铁铁,冷修修,冷死禾苗冇谷收。
附注
冷铁铁:阴冷如铁。
修修:飕飕。
《鹅城谣》
:铁链锁孤舟,浮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附注
浮鹅:指鹅城四面环水,如鹅浮于水中。《舆地纪胜》卷九十九《惠州》:“相传古仙放木鹅流至此,因建城。旧《图经》云:博罗县北抵鹅岭,至今称惠阳曰鹅城、鹅岭。”。
《猎崖谣》
:崖、崖,崖到水东街。博罗人打鼓,惠州人猎崖。
附注
崖:对老鹰等猛禽的统称,因鹰栖息于山崖,又叫崖鹰。或指“崖”即“雁”的音转。
猎:追逐,驱赶。旧时惠州、博罗一带上空多鹰鹫盘旋,突袭家禽,故人见其出现于高空,即敲锣打鼓或高声吆喝以驱逐之,叫做“猎崖”。《补天穿》
:补天穿,补地裂。补是非,补口舌。
附注
补天穿: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此俗惠州民间相传至今,坊间有“正月二十补天穿”之谚。
《夏至谣》
:夏至狗,冇碇走。
附注
夏至狗:乾隆《归善县志·风俗》:“夏至食犬肉,饮荔枝酒,助阳气。”夏至食狗肉,此俗惠州近郊农村至今犹存。
碇:原为稳泊船只之锚,引申为立足栖身之地。
冇碇走:无处可逃。指夏至日几乎家家杀狗。
《正月半》
:正月半,闹元宵;食糖丸,热烧烧。正月半,摆山灯;阿公仔,摆几层。正月半,打诗钟;猜唔中,面砵红。
附注
摆山灯:农历正月十五日前两天,各街(村)伯公庙前设有山型大灯台,逐级布置各式花灯。
阿公仔:泥塑的人物,与花灯同置于灯台上。同时还有唱大戏、打诗钟、猜灯谜等文娱活动。
《二月二》
:二月二,伯公会,出包点,食桌菜。
附注
伯公会:伯公指土地神。农历二月二日,各街(区)自愿凑钱结会的会员,在伯公庙前祭祀、聚餐,祈求国泰民安。当年生了儿子的人家还向会员派送糖包,故有“出包点”之说。
《四月八》
:四月八,桃好啮,做面食,家发达。
附注
四月八:旧时四月初八,惠州家家户户做面食,尤以食糖面多。
《六月六》
:六月六,晒衣服;蒸水粄,驳蜡烛。
附注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晒衣节,乾隆《归善县志·风俗》:“六月六日,曝衣。”
水粄:以粘米粉浆拌油盐、肉粒或虾米、罗卜丝等调料,蒸成七层的糕点。
驳蜡烛:驳,点燃。将点燃的蜡烛插在水粄上面。
《七夕水》:
七月七,氵顶 氵顶 氵顶。七夕水,担几埕。
附注
氵顶 :宋《集韵》:“都挺切,音顶,水貌。”惠州方言读如“顶”去声,状水满溢出桶外,滴答落地之声。七夕水:乾隆《归善县志·风俗》:“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之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
《重阳歌》
:九月重阳放纸鹞,一阵风来一阵高。
附注
纸鹞:风筝。乾隆《归善县志·风俗》记载,重阳节“童子放纸鸢”。
《十月朝》
:十月朝,糍堆漉漉烧。
附注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是日,城中作粉糍荐祖,村中人以粉糍粘牛角,童牛则粘其额,并喂以糍堆,称为牛生日。另有“十月朝,做逆糍。做几多,半筲箕”的谣谚。
糍堆:粉糍别称,又叫“逆糍”。漉:水沸伤人。漉漉:新做的糍堆滚热烫手。
《寒暑谣》
:小暑大暑,有米懒煮。小雪大雪,煮饭唔切。小寒大寒,赶狗唔出门。
附注
第一句指小暑至大暑这段时间很热,热得食欲不振,所以有米也懒得煮饭吃。第二句指临近冬至,夜长日短,刚动手煮饭,转眼间就天黑了。
唔切:“不迭”的记音字,不及。第三句指小寒至大寒这段时间很冷,连狗也不愿出门。
《年到节到》
:年到节到,心肝暴躁。
附注
旧时穷人到了年节前夕,为准备食品、礼仪、祭物等,花费大,往往捉襟见肘,故心情浮躁。
《年廿七八》
: 年廿七八,乱刨乱刮。
附注
年廿七八:腊月廿七、廿八日。这是说时近除夕,理发者多,理发铺生意兴旺,理发师忙不过来,为求快而忽视服务质量。
《豆仔碌碌》
:豆仔碌碌,炒归镬笃。
附注
镬笃:镬的底部。
碌碌:滚动。指在一个镬里炒豆子,无论怎么炒,豆子终归要聚在一起。
《牛耕田,马食谷》
:牛耕田,马食谷;爷赚钱,仔享福。
《食鱼食肉四牌楼》
:食鱼食肉四牌楼,穿绸着缎桥子头。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
四牌楼:今桥西中山北路。
清代四牌楼、桥子头一带是贸易较集中旺盛的地方,故有此歌谣。
《 屋檐水,照样滴》
:屋檐水,照样滴,点点滴滴冇差移。
《女穷嫁马安》
: 女穷嫁马安,去也晒心肝,转也晒心肝。
附注
惠阳马安在惠州市区东面,无论上午前往探访,还是下午返回惠州,都面对阳光的照射,故有此语。
《赌到三更输脱裤》
:一更穷,二更富,赌到三更输脱裤。
《食人鸡酒唔便宜》
:三块精,两块肥,食人鸡酒唔便宜。
附注
精、肥:指鸡酒中的鸡肉和猪肉。惠州风俗,客人携礼探望产妇,主家即请客人尝产妇吃的鸡酒。因探望产妇须有几十个鸡蛋或一二只鸡,其价值远在一碗鸡酒之上,故有“唔便宜”之说。
《生生激死丈人婆》
:床头打,床尾和,生生激死丈人婆。
附注
打:打斗。此指夫妻吵闹。
激死:气死。
丈人婆:岳母。末句亦作“单单激死丈人婆”。
《各人生仔各人理》
:红茄蒂,绿茄蒂,各人生仔各人理。
《市场谣》
:头平二淡三多祝,一横二派三古竹。
附注
流传于民国期间。
平:今惠东平山。
淡:今惠阳淡水。
多祝:今惠东多祝。
横:今惠阳横沥。
派:今博罗派尾。
古竹:今紫金古竹。
此谣是惠州一带商贸最兴旺的乡镇大小排名。
《和平三日吊罂哥》
:抗战八年容易过,和平三日吊罂哥。
附注
流传于民国后期。罂哥:瓦饭罐。吊罂哥:因无米可煮,饭罐空悬;喻没饭吃。指抗战虽然胜利了,但由于国民政府腐败,人民生活更加困难。
《惠州有台戏》
:惠州有台戏,名叫大肚脐。解放以后改了名,民营公助“乾坤记”。要睇戏,话你知,日日夜夜有好戏。今日演出《西厢记》,明日《荷池双映美》,还有《武松醉打蒋门神》,再来《包公怒铡陈世美》。文武生邝维先,紧扯两条雉鸡尾,两眼碌碌活武松,功架硬朗好神气。小生陆雁郎,由头唱到尾,字正腔圆唱工好,风流倜傥扮相美。头手花旦玉梨娘,带阿女演同台戏。二手花旦绿牡丹,一身光鲜串玻璃。老生少东坡,举手投足都有戏。阿六哥拉二胡,紧拉拉到没位企。许伙许旺师兄弟,敲锣打镲震天地。各位要想睇好戏,前座大把好位置。票价张张唔算贵,只需畀上两千四。
附注
流传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至1952年,惠州民营公助的“乾坤粤剧团”经常在荣记茶楼演出,主要演员颇有艺术水平,演出严肃认真,票价低廉,深受百姓欢迎。上录民谣真实地反映了该团的情况。大肚脐:惠州荣记茶楼老板汤荣的绰号,后来也称他开的荣记茶楼为大肚脐,在府城万石坊。两千四:旧人民币,一千元相当于新人民币一角。
《积极分子嫁干部》
:格仔衫,宝蓝裤,积极分子嫁干部。
附注
流传于20世纪50年代初,格仔衫、宝蓝裤是当时风行的“革命”装。
《惠州三件宝》
:惠州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
附注
流传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当时经济困难,物质匮乏,大多须凭证定量供应。医生有开出紧缺药品的处方权;司机经常出差在外,能买到便宜山货赚外快;猪肉佬即卖猪肉的,既可以挑肥拣瘦,又可以利用手中的猪肉方便亲戚朋友或笼络关系;都是世俗所羡慕的职业。
《烂衫谣》
:大哥新,二哥旧,三哥烂衫袖。
附注
流传于惠州市区。生活困难时,一件衣服三兄弟依次接着穿。
《哾粥歌》
:吹下去一重浪,哾下去一条巷,几箸臭风萝卜杠,中间游水打乒乓。
附注
流传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哾:小饮。
哾粥:喝很稀的粥。臭风萝卜杠:已经变味的腌萝卜条。
游水打乒乓:比喻腌萝卜条在粥水中浮沉。
《上的下的》
:上的下的,左手的的,右手戚戚,皮鞋黑色。
附注
流传于20世纪70年代,形容时髦者的装束。
上的下的:全身穿“的确凉”。
左手的的:左手戴着“的的”响的手表。
右手戚戚:右手提着皮包。戚:轻松地提起。
《二三十,唔使想》
:二三十,唔使想。四五十,睇你样。六七十,好商量。八九十,揿住抢。
附注
流传于20世纪70年代,描写一些女青年找对象的态度取向,折射了当时经济水平和社会心态。
二三十:指男方的工资收入是二三十元,以下“四五十、六七十、八九十”均同。
唔使:不用。
睇你样:看你长相如何。揿:按。抢:争夺。
《指一指》
:指一指,做到你死死。划一划,做到你眼白白。讲一讲,做到你喊冤枉。
附注
流传于“文化大革命”后期,讽刺某些官僚主义者凭“长官意志”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而无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