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次来庐山的故事(3)
未至
江州的魅力
根据史料记载,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到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竟先后五次来到浔阳,居住时间共约两年有余,足迹遍及这里的山山水水;更曾留下“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众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这般美好的诗句赞美庐山的美景。
在庐山的无限风光之外,唐代江州的生活可能也令李白感到满意。在唐人的传统观念上,江州所在的江南西道(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共辖洪、江、饶、信、抚、袁、吉、虔八州,与今天的江西省地理范围接近)曾经被视为“瘴疠之地”,当时的名医孙思邈就说,“江南岭表,其地暑湿”,曾经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初来乍到时也曾抱怨“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但白居易很快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发现“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这里实在是块“土高气清,富有佳境”的好地方。
实际上,当时的江州北靠长江,内有鄱阳湖,为江西航运的进出口,“据江湖之口,为禁喉之地”,具有“控五岭之冲要,镇百蛮之驿骚”的战略地位;可谓“襟江带湖,据三江之口,四达之衢,七省通连”,故而发展十分迅速,自唐代起就成为江南的重要商埠。南方百姓“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因此此地商船数量众多,商贸繁盛,成为附近州县的物资集散地。史料记载其“地方千里,江涵九派,缗钱栗帛动盈万数,加以四方士庶,旦夕环至,驾车乘舟,迭毂联樯。”《太平广记》也说此地“群舟泊者,悉是大商”。江州人称“世称雄镇,且曰天府”,这意味着江州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吸引了大量富商大贾前来贸易。
想来李白居住于如此繁华的江州(浔阳)城期间,一定可以大饱口腹之欲。毕竟就像白居易后来说的那样,“湓鱼颇肥,江酒极美”。《酉阳杂俎》就记载,“浔阳有青林湖,鲫鱼大者二尺余,小者满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热也”。此外,江州虽然地处南方,但随着六朝以来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麦、粟等北方旱作物也在这里开始种植并日渐推广,从而使食物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民众既可以以传统的水稻,也可以麦、粟为食。与当时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食用的主食中还有饼。
隋唐五代的“饼”,不仅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饼,也包括了今人所称的馒头、面条、包子等。唐代“胡风饮食”兴盛,在江西流行的主要是胡饼。胡饼是在汉唐时期由西域传来的一种面点,类似于现代的烧饼,有素饼、油饼、肉饼、芝麻饼等不同的种类。正因如此,白居易就指出江州“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作为异乡人的李白在这里也不会感到有什么饮食障碍。
另一方面,“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唐朝时期茶已成为民众“难舍斯须”、和米盐并重的食物。而江州及邻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茶叶,故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茶市之一。各地茶贩通常乘船走水路至先浔阳,再经鄱阳湖溯昌江抵达浮梁,一如白居易在《琵琶行》所描述的那样:“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至于誉为“茶圣”的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曾经品定了九江附近庐山康王谷水为“天下第一泉”,招贤寺方桥潭水为“天下第六泉”。
自此,用庐山水沏江州茶,则为诗人、游客所向往,这自然也会成为李白寓居江州时的一大享受。而他在浔阳留下的几十篇诗文千年以来传诵于千千万万人们之口,书勒于名山秀崖之上。他的光辉诗篇,如同他笔下的庐山五老峰,香炉瀑布一样,将永照人间。
《航拍中国》镜头下的庐山开先瀑布。开先瀑布因附近开先古寺而得名。瀑分两股,东瀑在双剑峰和文殊峰之间奔流而下,由于崖口狭窄,瀑水散成数绺,形如马尾,故称马尾瀑。西瀑从鹤鸣峰和香炉峰之间的高崖上下落,气势雄伟,名香炉瀑。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这个瀑布。
参考资料:周慈忠、熊学明等:《九江史话》,晓航:《庐山:天下文化第一山》,梅俊道:《浔阳诗踪:李白的九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