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合阳雷德骧一门“四世五杰”
菠萝蜜
合阳县雷德骧一门“四世五杰”,说得是北宋开国重臣雷德骧,及子有邻、有终,孙孝先,曾孙简夫光耀史册的事。 他们四辈五人,在北宋百余年间官居要位,驰骋政坛,多有建树,功勋卓著。亦为后世所乐道。应该说,是千余年合阳县雷氏彰显的辉煌。
雷德骧(917年至991年),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进士。后周为官时,正直为人,为民办事得当;宋初,辅佐赵匡胤建立宋朝是为开国元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后任大理寺丞(大理寺是朝廷管刑狱的官署,宋朝的最高司法机构,雷德骧即是当时掌断天下奏狱的最高长官)。据《宋史》载,雷德骧为人刚直,曾向宋太祖直言宰相赵普“擅增刑名”,时人誉为诤臣。
太祖赵匡胤为雷德骧家谱所撰序中说:“卿以心腹视朕,朕以股肱视卿;卿以上聖视朕,朕以大贤视卿。”足见雷德骧在太祖心中的位置。后受赵普诬陷,被贬商州,流放灵武等地。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鸣冤,平反后被招回京师,任秘书丞。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特受“朕保卿必不为普所挤”的恩勉,并于开宝七年(974年)授右谏议大夫之职。
雍熙二年(985年),又左迁京都官员考课,专察吏行,谏恶弊之事。不久又升迁为兵部侍郎。任职其间士风大振,帝心大悦。太宗赞曰:“朕前日所患,不能周知群臣履行,今德骧录京朝官履历功过之状,得择才委任矣”。德骧曾任陕西、河北、太原、两浙等地转运史(转运史是宋朝为削弱节度史的权力而设的朝廷官员)。当时大诗人王禹偁有诗赞曰:“当时直气压朱云,老作皇家谏议臣。章疏奏罢无事日,朝廷犹指直言人。题诗野馆光泉石,讲易秋堂动鬼神。棘寺下僚叨末路,斋心惟祝秉鸿钧。”
其长子有邻,封大将军,任昭州刺史,后为皇帝近臣。在其父被赵普诬陷期间,四处奔走,为父洗冤,广搜赵普等人罪证。数年后,有邻击鼓鸣冤,案情大白,赵普被降职调出京城,镇守河阳(今河南孟县一带),附和作恶的坏人分别判弃市、决肢、黥面,流放于远州。
次子有终(947年至1005年)任大理寺丞,右谏议大夫。历任益州、简州、许州、并州、代州知府。累官至宣徽北院检校太保,为宋初名将之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冬,契丹大举南侵,御驾亲征,调有终参战。《宋史》载“既日王超、桑赞逼挠无幼,唯有终赴援,声威甚震,河北列城,赖其雄张”。他的赫赫战功保证了北宋王朝在澶渊与契丹缔结盟约的形成。真宗十分赏识。不久逝于京城汴梁,宋真宗亲往吊唁,其声誉可见一斑。
孙孝先,举进士,知耀州,多有政绩。后为宫廷近臣,因记宫廷之事失当被贬。
曾孙雷简夫(1001年至?)字太简,早年不乐仕进,常戴铁冠骑牛野游。但聪悟过人,精通经史。随其父雷孝先居耀州知府时,常与在耀州为官的富言的公子,就是后来的宰相富弼,以及知州司马池的公子,也就是后来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歌咏戏游,诗酒酬签,成为至交。耀州知府内有花园(称雷园)供其读书游憩,作居诗二十二首,通判张达刻石立壁纪念。宋仁宗康定年中,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三白渠(泾惠渠前身)毁坏已久,京兆府推荐雷简夫治理。先前治理的人,每年用六个县的民夫劳作四十天,用梢木几百万而水不足,雷简夫调用民夫三十天,梢木减少三分之二而水有余,治水有方。后历任坊州(今黄陵)、商州、雅州、虢州、同州知府,擢升尚书职方员外郎。
雷简夫一生的最大功绩是他知雅州时,慧眼识才,力荐三苏。当时,苏洵年近五十,屦试不第,心灰意冷,闻简夫能识才善举,便携轼、辙二子执师礼以拜之,并呈上所撰二十多篇策论。简夫随即把三人暂留府中,充任慕僚,同时积极上书向朝廷举荐。一荐于成都太守张方平,二荐于当朝宰相韩琦,三荐于当朝翰林学士、文坛权威欧阳修,言词恳切,说理充分,满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意。
在雷简夫力荐下,欧阳修终于上呈仁宗皇帝,帝大悦。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任主考,宋仁宗亲临巡视,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榜进士及第,轰动京师。父子三人才思横溢,文章词赋甲天下,遂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大家,是中国文坛上三颗耀眼的明星。三苏父子的出名固然与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分不开,但没有雷简夫力荐,恐怕真如举荐书中所言:“苏洵将成为幽谷一叟耳!”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大千世界,英才能人辈出,但能不能成名,取决于各种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雷简夫,就没有三苏的出名;没有雷简夫,唐宋八大家也就成为五大家。
1994年在西安由专家学者参加的雷简夫纪念会成立,由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教授霍松林先生撰文并书丹的“雷简夫荐三苏纪念碑”已立于合阳县文庙之内。文化部原部长贺敬之撰写了“荐才馆”三个大字,同时赋诗一首:“大道如青天,谁叹不得出。三苏夔门过,感拜雷简夫。——雷简夫荐三苏千古佳话,引李白诗句感而咏之。”
雷简夫荐三苏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北宋文学家邵博在其《邵氏闻见后录》,爱国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明代文学家张和仲所撰《千百年眼》都有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旅美时用英文撰写的《苏东坡传》也记述了此事。
今天我们游览四川眉山市三苏祠,一进大门巨幅的介绍牌上就写着:嘉祐初年,受到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苏洵偕二子进京,进谒翰林学士欧阳修。三苏父子从西南边陲的农村,一跃成为全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对雷简夫力荐之功的感激之情自不待言。在苏洵受朝廷委派即将赴任时,给雷简夫写了一封有知遇之恩倾吐肺腑之言的书信《答雷太简书》,收在《嘉祐集》中。太简年长苏洵九岁,苏洵生卒年为1009年—1066年,雷简夫生于1001年,卒年不详。
简夫去世后,苏洵写了墓志铭,铭文为:“呜呼太简,不显祖考。不有不承,隐居南山。积德声施,为取于人。不献不求,既获不庸。有功不多,我铭孔悲。”北宋文学家赵令畴认为“此大语妙有三代文学骨气,为文之法也。”简夫文名很高,政绩卓著,结交甚广,颇多影响。除前文所述他与富弼、司马光等交谊外,还有黄庶、黄庭坚父子、北宋名臣梅尧臣等人交往颇深。梅尧臣在诗中赞扬雷简夫:“太守立性岂諂谀,将赠故人唯义存。”看来,雷家祖传的刚正不阿,敢于直面人生和与邪恶作斗争的凛然正气,从高祖德骧开始到曾孙简夫,是世代相沿不断发扬光大了。
简夫的存世真迹,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一件,就是雷简夫赴雅州途中,路经兴州(今汉中市略阳县一带),适逢宋转运使李虞卿同郎中田谅等人,奏请朝廷拨银开通白水路,请为之记。雷简夫遂撰文并书丹及篆额,名曰:“新修白水路记”,至今基本完好地保存在略阳县白水江镇青崖湾村与甘肃徽县大河镇高家山村交界处,当地群众称为“大石碑”。这段白水路,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说的“青泥河盤盤,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摩生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段。雷简夫这篇《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碑文,可以说是征服蜀道难的历史见证。《陕西通志》、《汉中府志》和《略阳县志》俱有著录。不少人对他撰文并书写的这篇摩崖记文,曾作过高度评价,认为他善文、工书。据明代杨慎《墨池琐谈》称:雷简夫善真、行书。即以此篇的书法而论,师承颜体,遒劲端正,精整茂密,确有很深的书法造诣。
苏家父子能名扬天下,伯乐就是雷简夫。雷简夫爱才、识才、荐才的气质和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同日月光照人间。雷简夫荐三苏的发现和宣传,不仅是合阳人的骄傲和光荣,也是陕西人的骄傲和光荣,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