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弦子戏

武妖帝

山东宁阳弦子戏

宁阳弦子戏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初由宁阳县城西郑庄人郑修福从曲阜孔府引进弦子戏剧本,在曲阜招收艺人30余名组成弦子戏班,使弦子戏唱遍了宁阳大地。

1855年至1905年,宁阳弦子戏发展到第二代,以郑方清、郑方和、周文健为主组建了40余人的戏班。演出地区遍及济南、泰安、聊城、宁阳、德州、菏泽等地,并影响到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宁阳弦子戏名声鹊起,郑方和的旦角、郑方清的丑角演唱绝妙,当时远近群众中有这样的说法:“郑方和不到,折我十吊”、“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

1905年至1965年宁阳弦子戏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以郑汝经、郑汝明、郑汝斌、郑汝金、周兆基为主,戏班发展到百余人。他们将弦子戏发展到又一个鼎盛时期,郑汝经的旦角和郑汝明的红脸是当时的“挂牌名角”,他们的艺名分别是“代梅”、“代功”,当地群众流传着“不要棉裤,不要袄,也要跟着代梅跑”这样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出郑汝经的扮相和唱腔的迷人程度。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人们对弦子戏的喜爱程度。

山东省柳子剧团成立后,著名演员张春雷前来拜郑汝明为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曲电影《孙安动本》主演黄均宪曾专程到宁阳郑庄拜师学艺。1965年至1985年,宁阳弦子戏发展到第五代传人,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他们分别改行参加其他工作。1985年至今,由于宁阳弦子戏在当地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在第六代传人郑克修、周兆武的带领下组织了20余人的业余戏班,多于农闲演出,并演唱新剧目,使弦子戏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

宁阳弦子戏唱腔突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唱腔有时洪亮,有时圆润,有时柔美,旋律动人,并按剧情需要巧用“花腔”和“变调”,突出人物性格。发展了《娃娃》、《锁南枝》、《山坡羊》等140多个曲牌,演出剧目有《打登州》、《双龙冠》、《挂龙灯》、《红嫂》等300多个。弦子戏的演奏分文戏和武戏两种,一般由5人组成,主要以“笛、笙、三弦”等乐器为主,有“笛是骨、笙是肉、弦是筋”之说。

由于受社会城市化、经济化的影响,宁阳弦子戏已很难再现往日的辉煌。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武妖帝
  • 趣闻 渡余生
  • 趣闻 翌耀
  • 趣闻 茹薇
  • 趣闻 无厘头
  • 趣闻 弘致
  • 趣闻 灵阳氏
  • 趣闻 雅静
  • 趣闻 顾北
  • 趣闻 婉丽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