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黄石“沟边九鲤舞”

拾起初忆

福建莆田黄石“沟边九鲤舞”

莆田市黄石镇和平村沟边自然村的九鲤灯舞,成于宋元,盛于明清。

九鲤舞是福建莆田的地方传统舞蹈。以舞弄九种鱼灯而得名。所谓九鲤,并非都是鲤鱼,而是蛟、鳌、鳜、鲈、鲡、花鱼、金鱼。民间根据“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取鲤为代表,命名为九鲤舞。但这九鱼之中,为何又杂一蛟呢?因为蛟乃水族之首。《说文解字》(十三)注:“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率鱼飞”。所以九鲤之中,蛟为首位,蛟率鱼飞。

莆田沟边九鲤就是根据这九种水族的特定外形扎制成九种不同的鱼灯。每种鱼灯肚下中间装上木把,灯内点上洋油蜡烛,舞者着古装,脚穿草鞋,双足裸共系四只小铜铃(足动铃响),手持鱼灯,另有五个人手持5支火把,四个人肩扛龙门一座待后,随着打击乐的节奏,按规定的套路起舞。

九鲤在双龙珠的诱引下分为:嬉游、觅珠、围珠、抢珠、跳龙门等五个程式。它的全套舞蹈过程都是在锣钵鼓打击乐的指挥下完成特定动作。舞间还杂以禾火鞭炮,情趣无穷,场面热闹。

其阵法为:1、追尾圈游;2、索状穿花;3、对称交叉穿插;4、沿五星式火把点,作插花形穿梭;5、由低向高处——预设龙门飞跳。

其身法和步法为:“端腰曲膝半马步、定臂摇肘足尖行”,“耳听鼓点移阵式、眼观六路八卦游”,九鲤舞的全套舞蹈过程,都是在锣钹鼓打击乐的指挥下完成特定动作。开始时,音乐节奏缓慢,舞者双手不停地摆动鱼灯,在斜坡广场中,作随波逐流的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加速,舞队开始变换程序和阵法,时而穿梭游弋,时而跳跃涌动,其动作明快、粗犷,只有最后一只金鱼的动作,表现迟缓、呆笨,缓进快退。因抢不到龙珠,随时横冲直撞,令人逗笑。舞间杂以禾火鞭炮、情趣无穷、场面热闹。“九鲤舞”以鲤跃龙门收场,表达了人们企求人寿年丰,事如人意,吉祥平安的善良愿望。

解放前,九鲤灯舞一般是12年中的“龙年”才举行一次,或者某地发生重大旱情、瘟疫或有特殊的庆典事项时,才破例举行。而且将“鱼灯”舞后于元宵节焚化。

古代的地方民俗,举行“九鲤舞”的目的,不外是求雨、驱邪以及各寺宫、社、庙的庆典、游神等活动。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举行,都要遵循一定的仪式:

一、制灯:请艺人制扎九鲤灯后,置村庄宫庙中,再请道士作道场,随后“点眼”(以红朱点鱼灯之眼)即成。

二、试舞:九鲤灯点眼之后,认为即有神力仙气,即可举行试舞,先在村社庙广场上燃放鞭炮、点明鱼灯。然后九鲤出门,绕场一周起舞,舞毕,放回宫庙中香火奉祀。

三、请驾:即分当地请驾与外地请驾。当地请驾由乡佬捧香引路,点明鱼灯(据传说,如不点明鱼灯进村,鱼灯可化为乌龙飞进应邀村庄的房屋,会造成灾难),沿途燃放鞭炮,进村起舞驱邪或典庆。外地请驾,即由请驾乡村的群众,到东道主迎请“九鲤”,其仪式按试舞举行后,“九鲤灯”方可上车上船,然后直达邀请目的地。这时,邀请舞队的村庄,要先举行“试舞”仪式,而后举行求雨或驱邪等。

四、回宫:结束了原村或外村的活动后,“九鲤灯”即可回宫。这时,为首举蛟灯者,一定要把灯头对准自家宫庙之门。到达后,休息片刻再入宫庙之中起舞,舞后再把灯架起,待元宵节过后烧化。

五、化龙:即把制作的九鲤灯烧掉。举行这一仪式时,要演戏两天,还要办宴庆贺,请道士作道场。然后置广场烧毁,待十二年后的龙年重新扎制。

过去,在举行九鲤舞活动时,民间还有“割须求子”习俗。一些未生男育女的妇女,事先把铜钱用红纸包好,待九鲤行舞时,用剪刀剪掉蛟灯上的龙须,然后挂上红包。因为“龙”为贵,“灯”与“丁”谐音,以此讨个“贵丁”的吉利。

解放后,《九鲤舞》的部分旧规被改革。首先破除了《九鲤灯》舞后元宵“焚灯”和十二年一轮的“龙”年举办“九鲤舞”的硬性旧规,改为舞后“鱼灯”进宫庙,常年奉藏,及每年举办“九鲤舞”的新俗。原有的《九鲤舞》局限在元宵节,驱邪求雨,庆典活动,现应用在各个节日喜庆,商务活动,项目开工,广场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

“九鲤灯舞”在整个莆仙地区歌舞艺术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是莆田、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民间歌舞优秀文化艺术,是宋元南戏活化石的遗存。黄石沟边九鲤灯舞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变革,具有江南柔媚姿势的舞技,又有北方阳刚气势的艺术,黄石沟边九鲤灯舞作为舞蹈的精华,它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传承历史在全国其他歌舞艺术中实属罕见。

2005年10月,《莆田九鲤灯舞》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拾起初忆
  • 趣闻 爱太累
  • 趣闻 阳文
  • 趣闻 耘豪氏
  • 趣闻
  • 趣闻
  • 趣闻 又蕊酱
  • 趣闻 三汾妕慹喥
  • 趣闻 木槿荼蘼
  • 趣闻 怜双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