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耀州火亭子

阳光的暖冬

陕西耀州火亭子

“北街的狮子,南街的龙,西街弄啥啥都行,东街的火亭子耍了个红”。这是流传在上了年纪的耀州人之中的歌谣,是对耀州古县城里民间社火盛况的生动写照。

民间社火, 是那个特定年代里的独特的民间艺术,曾经给一代代百姓群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至今想起来仍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激动不已。

耀州火亭子,是典型的造型艺术,是耀州百姓的首创,是陕西民间艺术中的一绝,社火艺苑中一支奇葩。自从它清末民初创制以来,就以其特色独具、造型逼真、灯火辉煌、气派宏大、故事鲜明、表现形式别具一格而受到人民的广泛欢迎。

火亭子又称火芯子,是从亭子艺术分化出来的同胞姊妹艺术,亭子艺术在白天表演,火亭子艺术在晚上表演。耀州火亭子是由耀县城里东街群众创制的,在每年元宵节晚上演出的。

据耀州城里东街老艺人讲,清末民初时,耀州古城里分东南西北四个社,每年元宵节,各社都办社火并进行竞赛,以分伯仲。至今古城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流传着文章开头的那个歌谣,可见当年古城里元宵佳节的红火热闹情景,更见火亭子在耀州县城民间社火中的艺术感染之强烈。

火亭子是典型的造型艺术。它是在类似芯子的平台上造型和演出,以桌子为舞台,四人前后各二并肩作抬,平稳安全。每个桌台为一个故事,故事人物一般由机灵且颜值好的儿童扮演,一场演出同时推出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故事。故事均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或传说人物为主。除故事人物扮演者外,其余相关景物均为纸扎彩绘的各式彩灯陪衬。根据每个故事内容需要,利用竹篾、铁丝或钢筋绑扎成各种艺术灯具,经裱糊涂染,内点蜡烛,以点缀故事人物,烘托渲染气氛。传统火亭子造型表演的故事节目主要有《跨虎诊龙》《刘海戏金蟾》《五福捧寿》《麻姑献寿》《魁星点状元》《张飞古城会兄》等,八十年代新创制的有《武松打虎》《猪八戒吃西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万象更新》《人寿年丰》等。

火亭子艺术表现形式独特。如《跨虎诊龙》一台故事,桌子上布置一条在云中盘绕的纸扎云龙,下蹲一纸扎老虎,中间为化装成药王孙思邈的人物作跨虎诊龙状。又如《五福捧寿》一台故事,当中为一戴面具扮作老寿星的人物,上架扎有纸扎的五只呈飞动状的蝙蝠,下侧站立纸扎的鹿、鹤等。所有纸扎的景物都装有点亮的灯具。火亭子在表演时,将所有装有灯具的景物一起点亮,再配有形象独立的开道灯具,如二龙戏珠,火龙高七尺,长丈余,并用四方牌灯烘托阵容,再加上烟火、花火点缀,在阵阵锣鼓的伴奏下,徐徐行进在大街广场,远远望去,夜色中,一台一台火亭子,五光十色,连成一条游动的长龙,锣鼓震天,鳞甲映光,灯火辉煌,甚为壮观,引人入胜,以至于表演结束了,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中,久久不愿离去。

耀州火亭子从创制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耀州火亭子是陕西省批准的耀州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耀州火亭子的创制者为清末民初城里东街人胡建青。当时,为了出奇制胜,拔得头筹,胡建青在芯子平台的启示下,设计了以故事人物配上相关的纸扎彩灯在晚上演出的火亭子,在大家的努力下,便创制出了这种独特的社火。演出后,果然不同凡响,赢得一派喝彩声。又经过不断改进,火亭子便成为东街社火的独家绝技。之后又有家族的胡友兴、胡升杰,其中胡升杰为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八十年代时期耀州火亭子的主要人物,也是耀州火亭子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胡升杰去世后,这一技艺传承于樊尚文和胡民才。

耀州火亭子是社火家族中一位新成员,但在陕西乃至全国民间社火艺术艺苑内却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初到五六十年代,每年元宵节以及县上的重大社会庆典活动,晚上都会为群众上街演出。演出时,家家倾巷而出,人流如河,万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文化大革命时停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重新绽放,八十年代几乎连年演出,一九八四年元宵节还代表耀县上铜川市汇报演出。高超的技艺,宏大的场面赢得市民百姓赞声如潮。

我们怀念那曾经的万人空巷的元宵夜晚,更怀念造成这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耀州火亭子艺术。可惜,九十年代后,由于影视艺术的日新月异,社火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离开了文艺舞台,更淡出了百姓群众的视线。耀州火亭子这个曾经为陕西一绝的民间艺术种类,再也没有出现在节日和社会重大活动的庆典中了。

盼望着,盼望着,耀州火亭子再次回到新时代耀州城乡百姓生活中,给传统节日和重大社会活动以极大的烘托和独特的渲照,更让火亭子这种耀州生耀州长的文化艺术永远鲜活在人民之中,在传承中与时俱进,熠熠生辉,永葆青春。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阳光的暖冬
  • 趣闻 华荣
  • 趣闻 文雯酱
  • 趣闻 翠冬君
  • 趣闻 梓彤郎
  • 趣闻 蔷薇沐香
  • 趣闻 静珊桑
  • 趣闻 暮成雪
  • 趣闻 海宾
  • 趣闻 神傲冥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