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箱、举报箱的由来
宇寰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意见箱”、“举报箱”之类,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其实,这些东西并非现代才有,而是古已有之。
在五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人们就想到了解决交通出行问题的办法,在十字路口立根木头柱子,刻上记号,这样一来,从外地来办事的人就不至于迷路了。可是,这种早期的路标很快就发展出了新的功能。有人想对当权者提意见,或者有什么不满、抱怨,乃至想爆料,举报不法官吏,就把问题刻在柱子上,公之于众,制造舆论。
于是,路标兼举报箱(木)就这样出现了,古代称为“诽谤木”。这里的诽谤不是造谣中伤、诬告陷害的意思,而是提批评意见、揭发检举的意思。
《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执政时,为了维护其统治、网络人才、广开言路,曾命工匠铸铜为“匦(guǐ)”。“匦”就是箱子、匣子。
这种箱子很特别,它四面都有开口而分类。东面名曰“延恩”,是专为那些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设的;南面名曰“招谏”,是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的;西面曰“伸冤”,专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开设 的;北面曰“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变及提供军事情报的人开设的。
“匦”铸成以后,武则天又责令正谏、补阙、拾遗(古代官名)专门负责。这种“铜匦”,实际上是几个作用不同的箱子的组合。其中的“招谏”一面,就很像现在的“意见箱”,而“伸冤”一面,又类似于现在的“检举箱”。
因为事物的内容都要向分门别类发展,因此“铜匦”也逐渐分解开来,慢慢地演变成了“检举箱”、“意见箱”、“投票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