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平祭“剥皮公爹”民俗
采梦
农历正月廿六,是武平县万安镇民间祭祀元代魏侃夫的日子。
魏侃夫,元代至正年间任武平县尹,辞官后率家眷隐居城北刘坊镇居住。刘坊镇,即今万安镇。为防盗御侮,率乡民构筑土堡,被小人诬告,朝廷追责,为保境安民,魏侃夫挺身而出,一人担当,竟遭凌迟至死。人死不能复生,正义之士联名上访,历数魏公风清气正、勤政爱民义举。朝廷惊动,派员访察,确认实情,并平反昭雪,追授光禄大夫,荐为土地隍公,接受世代香火膜拜。
万安信众便把魏公尊称为“剥皮公爹”,奉魏公忌日为“剥皮公爹生日”,历风雨600多年而不改。
是日,万安信众家家户户无闲人,做、备料、请客、喝酒,“比过年还热闹”。
清康熙《武平县志》载:“魏侃夫,县尹,至正任。”原籍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石溪乡,娶妻谢氏。元末赐进士及第,任文林郎知上杭武平县事。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任平川令。在朝为官,清正廉洁,一身儒气,两袖清风。在那“一任府知县,十万雪花银”“不贪不占,三十六万,若贪若占,千干万万”的历史大染缸里,魏公则奉百姓为天地,敬百姓为爹娘,“抬头三尺有神明”啊!
他秉承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信条,勤政廉政,俨然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儒家文化的卫道士。弃官卸任后,本想叶落归根、“荣归故里”,然,固守清贫的他,竞连舟楫盘缠都无法筹措,只好偕妻携子,依亲傍戚,来到这谢氏发祥地、妻族大本营安家落户了。穷困潦倒的“县太爷”,卸任后来到这距县城10华里的刘坊镇(后改为万安镇)。举目四眺,东有大气磅磚的梁野山,西有巍巍石径岭,北有天堑当风岭,南有滔滔武溪源,屏障灵水环绕着一马平川,十里沃士,实为开基乐业的福地洞天。
然,当时盜贼四起,匪寇横行,弄得鸡犬不宁。为维护一方稳定,确保百姓平安,魏公振臂一呼,率民众献工献料、捐资出力,在上镇筑土堡,建围墙,日开夜闭,以防祸患。魏公好心,苍天可鉴,却不料捅了一个偌大的马蜂窝。村中某姓人家原在镇尾修有祖坟一座,今一筑土堡围墙,大煞风水。因此便联名向朝廷上书,诬告魏侃夫私造皇城,企图叛乱。罪莫大焉!当时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朝廷信以为真,竟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魏侃夫就地剥皮处死,否则就将血洗全“城”。当地群众欲保不能,欲哭无泪。
魏公则为免遭全城血洗,挺身担当,于是年正月廿六日被活活地剥皮捐躯。惊天地,泣鬼神。当地百姓眼睁睁地看着好宫含冤处死,禁不住黯然泪下,默默地掩埋好魏公尸体后,拍案而起,鸣冤叫屈。一匹匹烈马飞驰于汀州府,一封封申诉书飞往元延,诉其事实真相,辩其不但无过反而有功。民心不可污,民意不可辱。了解真相后,元廷如梦初醒,改判魏无罪,宣布爱民有功,平冤昭雪。为表彰魏公功绩,朝廷同意在当地建造魏公祠,并立碑为神,让万民朝拜。当地百姓为怀其德,无论何姓何氏,不管男女老少,都一律尊称其为“剥皮公爹”
为颂其功,每年的正月廿六日定为剥皮公爹生日。此日实为忌日,凤凰涅槃啊!百姓心中翁虽死犹生也!年年岁岁不仅在魏公祠中朝拜,还雕刻魏公及妻儿神像端坐于轿上,让人抬着游村中要道,巡游时鸣锣开道,肃静回避,街道上礼炮齐鸣,家家鞭炮声声,户户高朋满座。昔时祠中还演清官戏,舞狮舞龙打船灯,热闹非凡。
相传,每年祭祀完毕,蔚蓝的天空上总有乌云一块,甚或还会下一阵绵绵细雨,真可谓感天动地啊!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浓浓乡愁化作永不磨灭的铭记,沧桑不息。
“百姓谁不爱好官”?愿“剥皮公爹”与正月廿六同辉。愿万安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