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方戏曲文化 弦板腔

妙蝶

陕西地方戏曲文化 弦板腔

弦板腔又名“板板腔”,因主奏乐器为弦子和板子而得名。主要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咸阳、永寿、扶风、武功、周至一带。长期为皮影表演形式,1958年被搬上大戏舞台演出。它源于乾县和礼泉、咸阳、兴平的民间说唱艺术。其班社演出活动可追溯到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到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弦板腔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末民初时期,因长期战乱,社会经济的凋敝,弦板腔开始走向衰落,至中华民国末年,仅存礼泉县的王天德班,刘建礼班和兴平县的孟文秀班,艺人只剩一二十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弦板腔进入了舞台演出的新阶段。1958年冬,兴平、扶风、武功三县并为一县,原属扶风县辖的召公公社文工团集体创作了现代小戏《新婚之夜》,首次将弦板腔搬上舞台以人扮演。后被修改定名为《春暖花开》参加了宝鸡专区和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取得成功,后经西安电影制片厂改名为《考新娘》,以原班演员拍成电影,做为1959年国庆献礼节目,发行全国各地。1960年,省文化主管部门将乾县秦腔剧团改为弦板腔剧团,专门从事弦板腔的改革与演出工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省传统剧挖掘抄录弦板腔传统剧目六百五十六个,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故事剧,主要有《水门道》、《草桥关》、《五人关》等。

二是民间故事剧和剑侠故事剧,主要有《花椒林》、《凤箫媒》、《云香殿》、《黑凤山》等。

从1960年起,乾县弦板腔剧团先后排演出改编剧目《取贵阳》、《逼上梁山》等;演出移植剧目《穷人恨》、《白毛女》、《朝阳沟》等;演出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借驴》、《新媳妇》、《审椅子》、《鸿雁高飞》、《山村姐妹》等。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修为
  • 趣闻 新枝桑
  • 趣闻 游离者
  • 趣闻 晓星君
  • 趣闻 迎夏
  • 趣闻 涵蓄子
  • 趣闻 清馨郎
  • 趣闻 松民酱
  • 趣闻 骞骞
  • 趣闻 冰芹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