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冷雪
鸡缸杯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
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最大的难点在于母鸡的翅膀,是带点红色的,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能在青花上烧出其他颜色来便是巨大的突破,而烧出红色来更是天大的难题。鸡缸杯上的母鸡翅膀颜色是姹紫红,这种颜料配方后世已经失传。
“鸡缸杯”,虽然名字听上去不甚优雅,但是其在中国瓷器收藏者的眼里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宝物”。
鸡缸杯整体精巧秀隽,从上到下以一定弧度缓慢内收,不争夸张而求内敛,线型婉转流畅,工匠制作时别具匠心使其更具实用性。口沿的设计为侈口,饮用甚为方便,浅腹,卧足。杯身多以斗彩描绘线鸡啄早哺雏,姿态栩栩如生,辅以牡丹、兰花、柱石纹。
斗彩是明清彩瓷中的名品,成化时期有着辉煌的成就。“斗彩”以制瓷的工艺方法取名,是将釉上五彩和釉下青花相结合,形成釉上、釉下彩绘互相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以釉下青花勾绘全部或部分图案的轮廓线,再以低温彩如红、黄、绿、紫釉等填入其中,这就是所说的填彩,成化时期的填彩多有突出或未填满青花轮廓线的现象。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成化斗彩在彩饰工艺上一直创新且技艺精湛。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都有进一步认识。成化斗彩鸡缸杯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勾出图案纹样的轮廓,在有的轮廓里填入青花料,有的轮廓上空出,画完后再附上白釉,入窑经1200℃上下高温还原焰烧成瓷,在瓷青花轮廓空白处填上相应的低温色彩(红、黄、绿、紫等)再入低温窑炉经800℃上下氧化焰二次烧成,因其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争奇斗艳,故称之为斗彩。
鸡缸杯就是饰有母鸡图案的盛酒小杯,由于明代成化年间所做瓷器精益求精,大多质佳量少,所以在中国瓷器收藏家眼里,鸡缸杯是梦寐以求的藏品。
最早载有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的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到:“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另据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其中十万之值与白银百金相近,“值钱十万”应指鸡缸杯的价值等于当时流通用的铜制十万枚制钱,“十万”是形容多的虚数。
对于鸡缸杯,明代到清代帝王都喜爱有加,并热衷“山寨”它。民国期刊《故宫》刊登了乾隆皇帝景德镇御窑仿制的作品照片。作品上题诗做志:……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
连乾隆皇帝都醉心的鸡缸杯,究竟有什么妙处呢?
《陶说》中记载,成窑以五彩最贵,酒杯以鸡缸为最。《明史》中明确记载,成化以后官窑停烧了一段时间,所以从弘治以后斗彩就基本上不见了,非常少。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工艺复杂,生产量小。据称,现存于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只有19只,其中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其余均被博物馆收藏。
至于杯子上为什么画的是鸡的图案,说法不一。
据史书上记载,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爱护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成化皇帝萌发了要做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
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则认为,因为成化元年是鸡年。同时,鸡有吉祥之意。过去有一个画片叫“官上加官”,就是画一个鸡冠花,底下站着一只公鸡,有连升三级的意思。“这是我们文化中通过谐音表示一种吉祥。鸡缸杯,基本上跟吉祥有关。但是像这样大量地在瓷器上画,仅这一朝,成化以后再画都是仿成化。”
在存世不到20件的鸡缸杯中,大部分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最丰,6件用于长年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大卫基金会、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日内瓦鲍氏东方艺术馆也有收藏。
鸡缸杯的贵重,不仅仅是因为存世量少、制作精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显赫的来源。
自古,物以稀为贵。鸡缸杯的数量越少,价格就会越高。这就是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