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民间传统禁忌(11)

貝多芬

十一、于都传统语言禁忌

春节期间,于都人特别讲究吉祥如意。为图吉利,一些寓意不好的事物,其称呼都要作临时改变。如“萝卜”称作“菜头”,萝卜之“卜”谐音“白”,大忌讳,而“菜头”则谐音“彩头”,吉祥。久而久之,这类事物的名称变形成固定称谓。如,猪血叫做“猪旺子”,猪舌头叫做“猪利”,猪耳朵称作“顺风”,帽子(谐音“冇子”)称作“有子”。

新春之际、举办喜事,一律忌讳说“无”、“冇”、“少”、“完”、“死”等不吉利词汇。“无”、“冇”要改说“有”,东西吃完了、用完了,只能说“吃起来了”或“蛮多了”,不能明说“没有了”。又如发现自家米缸的米吃完了,忌直接说“无米”、“冇米”,偏偏改说“有米”,或说“米都蛮多哩”。尤其在建房竖门、上梁或祝寿的大好日子,谁不小心说了“少”、“完”、“冇”等字眼,必定马上要受到大家的斥责。

无论红白喜事,都忌讳说“死”字,如果非要提到不可,则必须改用其他词语。如“走掉哩”、“老掉哩”、“归天哩”、“百年归家哩”等。

小孩生病忌说“病”字,宜改说“做狗”或“做事头”、“事头多”、“冇乖”。大人生病则多说成“人有事”、“人冇舒服”。

给客人盛饭或带米饭至野外用膳,忌说“盛饭”、“带饭”,而应讲“盛米”、“带米”。

小孩生病忌说病字,改说“做狗”或“冻感”。一般大人生病也说“人有事”。看中医抓中药要说“捉茶”

忌当面称赞别人的孩长得好、长得秀气,而要说“生得蛮丑(读作xiong3)”;更忌讳说小孩长得胖。夸赞小孩要说反话,小孩的父母、长辈才高兴。

小孩与父母之间如八字相冲、相克,乃是一种大忌,称呼上必须变亲为疏作为破解。如父子相克,儿子就不能叫爸爸,要称改“伯伯”、“叔叔”或“邻舍”等;如母子相冲就要改称母亲为“娭娭”、“姆姆”等。

为求吉利,于都人在养殖、种植过程中,也多有临时改变动植物称谓的现象。如赶圩买猪仔要说“买千斤”、“捉千斤”,据说这样叫了才长得快;买鸭子要说“买欢喜子”。种花生、包粟(玉米)、蒲子(葫芦瓜)、番薯等时,忌大声谈话和直呼其种子名;遇别人问自己种什么东西,要用各自的讳称来回答,如花生称“斑芝麻”,包粟为“辘轴子”,蒲子为“和尚”,番薯为“态藤子”。

进山砍伐则更多语言禁忌,进山伐木谓“走山”,砍树要倒“上山”(树尾朝山顶方向);晏昼(中午)以前不得乱讲话,否则说“斧”会遇虎,叫“蛇”会遭蛇咬,说“刀”会遭凶。正因如此,进山伐木、采摘等,就必须说“行话”了。如“骑马”即穿草鞋,“包文拯”即饭杓,“大菜”即猪肉,“量米”即吃饭,“起雾”即抽烟,“草溜”即蛇,“铁子”即刀斧,“横铁”即柴刀,“直铁”即斧头,“软子”即藤条,“灰团”即石头,“大猫”即老虎,“现树”即杉树,“活树”即枫树,“莲花”即饭碗,诸如此类的“行话”,实质就是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委婉语”。

有些姓氏与某种动物的名称同音,这一姓氏的人,往往会给这种动物另起一个称谓,以免犯忌。

如杨姓人把“羊”改称作“幼毛”,把杀羊说成是“宰幼毛”,把山羊称作“黄猄”;黄姓人把黄牛称作赤牛或沙牛;马姓人把马说成“四脚”;朱姓人把猪叫作“肥货”。此外,姓温的人忌讳说“猪瘟”、“鸡瘟”之词;姓谢的人不喜欢人们说“感谢”,而应说“多谢”,因为于都话“感”与“减”同音;

姓刘的人不说“割瘤”;姓古的人不说“打鼓”;姓罗的人不愿听到“烂箩”、“冇箩”等,这些便是于都人的姓氏禁忌了。又如出门坐船,姓陈者忌说“陈”,宜称姓“浮”(方言读作pao2)。因“陈”与“沉”同音,是行船的大忌。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以丹君
  • 趣闻 森莉郎
  • 趣闻 白桃郎
  • 趣闻 似失色相片
  • 趣闻 梦里水乡
  • 趣闻 海风桑
  • 趣闻 南笙一梦
  • 趣闻 绿云
  • 趣闻 骏俊君
  • 趣闻 新芙子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