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的文化魅力与价值(2)
忆往昔
崇伦理,贵气节
牌坊就性质来说,是儒家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基本伦理,通过牌坊的弘扬与宣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道德是用来实践的,前提是道德必须深入人心,为人广泛认可。因此,借助道德先行者或楷模去感染去影响更多人,便是在传统农耕文明时代一项重要的“弘法”手段。中国现存古牌坊,大多有着道德宣教的功能,它们以家族或个人历史记载形式的定位出现,将儒家的忠孝、贞节、慈爱等观念传递出来。安徽棠樾牌坊群就是典型的歌功颂德的载体。棠樾牌坊群建于明清时代,由七座石牌坊组成,都是为称颂鲍氏家族成员的功德而建立。按照修建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慈孝里坊、鲍灿坊、鲍象贤坊、鲍文龄妻坊、鲍文渊妻坊、鲍逢昌坊、乐善好施坊。
慈孝里坊建于明初,是为表彰鲍宗岩、鲍寿孙父子二人而建立。宋末元初,徽州府守将李世达叛变,扬言要杀掉鲍宗岩、鲍寿孙父子其中一人,他们二人争着要死,如此场景打动了李世达,鲍氏父子幸得释放。后来明成祖下旨对此“父慈子孝”予以表彰,并命令建立牌坊以“留取声名照古今”。鲍灿坊、鲍象贤坊都建于明后期,前者用以表彰鲍灿一生孝敬慈母,后者用以表彰鲍象贤忠于朝廷,治事有方。鲍文龄妻坊和鲍文渊妻坊建于乾隆年间,都是讴歌鲍家媳妇丧夫守节、忠贞一生的高尚节操。鲍逢昌坊建于嘉庆年间,建立目的在于歌颂鲍逢昌的孝行。乐善好施坊也建立于嘉庆年间,是对因官至富的鲍志道、鲍淑芳父子富而好义、乐善好施之为的肯定和赞美。
与棠樾牌坊群性质相类似的,还有四川的隆昌古牌坊群。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县原有古牌坊近70座,现存不到20座。隆昌县还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这些牌坊,相当一部分是为颂扬隆昌地方官的政绩而立,属于德政坊。这些坊主有牛树梅、刘光第、李吉寿、肃庆、觉罗国欢,他们都曾担任隆昌知县,且治理有方,口碑甚佳。
此外,还有一些百寿坊的营建,即为那些长命百岁的老者所修建的牌坊,如山东滕州韩楼百寿坊、安徽泾县九峰村百岁坊等。古人讲“人活七十古来稀”,年岁过百,子女都已到了“古来稀”的年岁,物以稀为贵,人以寿称尊。儒家讲“仁者寿”,就是说,长寿之人不仅仅在于身体方面的修为,更在于道德涵养的功力深厚,我们的祖先更愿意相信是积德行善使得人寿延长,终成人瑞。所以百寿坊其实也是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