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文庙

心菱子

都江堰文庙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后逐渐在各地大量兴建。其中,都江堰文庙是成都地区最大的县级文庙,既具有各地文庙之共性,更具地域人文风水之个性,因而在全国文庙之林中,独具风韵。

都江堰(原灌县)文庙,又称孔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镇文庙街52号,地处城西北盘龙山麓,左邻文笔山(又称金龟山),右靠玉垒山,占地47亩,是儒家思想传播的圣殿。

1952年,都江堰文庙改为县中学,汶川地震前,文庙近乎面目全非,汶川地震中,文庙也受到重创。2009年,文庙重建工作正式启动。 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将文庙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历时两年多,于2012年底完成工程建设进入装饰布展。

文庙的共性,集中体现在中轴线的构建,中轴一线贯穿,殿宇左右对称分列,层次递进,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位于中轴线的最顶端。这种布局体 现的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都江堰文庙当然也具有这种共性,而共性之外,它的个性则基于它处于都江堰这一天府源头的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有评价 称:灌县’(都江堰市前称)文庙的风水布局甲冠川西,山环水抱则灵气生焉。”都江堰文庙的特殊之处自古以来就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尤其在清代得到了发扬光 大。

都江堰文庙史称灌庙,始建于五代(907—960年)时期,是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但在明代战乱中毁于一场大火。清康熙元年,知县马 矶修复正殿,灌庙开始重建。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黄俞鼎修建戟门和围墙。雍正四年知县谭琏,九年知县陈涞,增修崇圣祠、两庑、戟门、宫墙等处。乾隆四十三 年,知县孙天宁重修大成殿,这一核心建筑的重修也使灌庙的整体建制更加恢廓。为纪念大成殿的重修,孙天宁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撰写《重修文庙 记》,记述了灌庙的教化功能和重修缘由。后来孙天宁撰写的这篇《重修文庙记》被刻在石碑上,留存下来,如今这块石碑仍然保存在都江堰文庙的金声亭后侧。

都江堰文庙的个性,则基于它所在地理和人文环境。都江堰市位于置川西锁钥之区,天府源头,青山拱护碧水长流,天和地造,泽润着“天府之国”的永世繁荣。都江堰文庙则座落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和时空之中。国学大师、风水泰斗李启明先生如是说:“灌县”(都江堰市之前称)文庙的风水布局甲冠川西。山环水抱则灵气生焉。文庙坐靠着玉垒圣山,脉气源于内江之入口宝瓶口。在风水学上宝瓶口是“狮象把水口”的风水要塞,水龙之气,一以贯之。玉垒山的脉系之延续则城郊金凤山的脉络,按地脉龙神之威。文庙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龙凤呈祥的氤氲回荡着。

文庙旁边附归的山丘,古称金龟山,山上有一座风水塔叫“金龟塔”。风水学上北方为玄武之地,玄武是龟蛇的称谓,玄武帝掌控着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国运。城内有一座宝塔叫做奎光塔,又叫文昌塔,是招致文运之灵塔。若将金龟塔与奎光塔在空间上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意线,则恰好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呼应。

即所谓“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启明先生评价都江堰文庙说:“这里印证了一句话:人杰地灵,龙光射牛斗之墟。”抽象万物的象,是无物之象,此为意象,象者所以有意,得意而忘象。有着生命意味,因此意韵激荡。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梓洁君
  • 趣闻 兴业桑
  • 趣闻 彬郁氏
  • 趣闻 梦渐醒
  • 趣闻 美偲
  • 查看全文 »
    趣闻 兰若桑
  • 趣闻 雅畅子
  • 趣闻 森囚
  • 趣闻 如白
  • 趣闻 芷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