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古镇庙会

晴虹酱

平城古镇庙会

早些时候,平城古镇有十九座庙宇,其中有十座大庙,俗称“十庙社”。十庙社有社头二名,社首四十八名,庙会、市集、市场管理、唱戏……都由十庙社负责。十大庙,有九个戏台,其中三皇阁戏台是两用,二月二水口阁会,面向水口阁开,七月七,三皇阁会,面向三皇阁开,逢大会就唱大戏,明清时期尤为鼎盛。平城古镇的庙会在方圆百里最为出名。

平城古镇十大庙会有:

寨垴玉皇庙会期:二月十五、十月初一

西岭山奶奶庙会期:三月十八

西宫上祖师庙会期:九月九

元阳观玉皇行宫会期:十月十

券 上关帝庙会期:五月十三

虎北口土地庙会期:四月初八

东庙上三皇阁会期:七月七

大西庙文庙会期:冬至日

水口阁河神庙会期:六月十五

行坡山神庙会期:七月十五

平城古镇地处晋、豫交界,北到潞安,东到河南、西达长平、南到泽州。古有陵川出北门第一大镇称号。著名的太行八陉之白陉古道在平城与其它古道、官道交汇。特有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再加上相通各省的古道交通,南来北往的客商经常在此停留住宿、更换交通工具以及进行商品交易,在这里逐渐形成了大的集市,形成了隔单逢双赶集的商品交易市场。又一说为:二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这样看来,在那个人挑、驴驮、牛马拉车的年代,每天都有来平城赶集的。每逢大的庙会,来平城赶集的人更多。

古镇内商铺林立,作坊甚多,有布坊、染坊、皮坊;有糖坊、醋坊、酒坊、油坊、磨坊;有当铺、票号、商会;有钉铺、板铺、铁匠铺;有菜铺、食堂、车马老店。前来古镇买卖货物的人络绎不绝,车马老店常常客满,有些客商干脆就留住在百姓家里,走时给主家留些钱粮或物品,以示报答。有些精明的主家,也跟着学着做起了小买卖。

平城人热情好客,从不欺生,外地人都愿意来这里做买卖。久而久之,外地商人融入了大平城,逐渐在平城安家落户,长久定居下来。有人说:“平城关老爷面朝外,发外不发里。”意思就是说关圣阁关公像面朝平城村镇外面,恩泽恩惠外乡人。我想这应该是外来人留住平城以后,辛苦创业、勤劳、敬业、努力奋斗的结果的真实体现。

平城古镇有“千里平城”的美誉,说的是平城的商业半径覆盖千里之外。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甚至国外。在过去,这些地方都有平城酒、醋、铁、麻绳的影子,平城的商号字号,享誉大江南北,是晋商的表率。

如今,由于交通工具发达,商品流通快,古镇集市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现在延续并保留下来的古庙会只有二月十五、五月十三、七月初七、十月初一四个大集会。

说起平城的庙会,得先从老台说起。老台是关圣阁正前方的古戏台,听老人们讲,老台为圆顶石柱结构,设计巧妙,正中央跨度大,是当时少有的大舞台。如今它已被拆了,不复存在了,但是它却因为存在过而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听老人们讲,老台的前面地势宽阔,常被人们称之为老台底。每逢集会,老台唱大戏,人们自备凳子在那里看戏,有坐着的、有站着的,人山人海。人们从老街经关圣阁券洞一路赶会走出来,正好看戏,看完戏再买点糖糕、油条、烧饼、水煎包之类的地方小吃走亲访友或捎回家去。

老台拆去后,赶庙会的时候就在平城大礼堂唱戏,之后大礼堂又改造成了平城电影院。再赶庙会时,人们就在三皇阁的对面空地上,用竹杆和帆布搭一个临时的大舞台,供唱戏用三天。

那时候,外面广场唱大戏,电影院里面演电影,真真红火。尤其是电影院的高音喇叭,在不停地做着影片剧情宣传,中间还时不时穿插一段影片片段的对白,尤其是含有武打枪战的那种特效音频,那个聊人。

最难忘的是电影院售票的那个只能伸进一只手的小窗口。挤着买票的人,把手举的高高的,过去时举着钱,过来时举着票,手捏的紧紧的,怕给挤丢了。穿个厚衣服时,还得挺起袖囗,才能把胳膊伸进售票的小窗口。售票的小窗口前,人们你推我挤,一浪接着一浪,好不热闹。挤的都是大人,小孩子则是等人少了才踮起脚尖,一只手把在窗台上,勉强把另一只手伸进那售票的小窗口,才能买上张电影票。

广场上,走乡串户的货郎在这里摆摊设点,生活所需的各种小物件,应有尽有。搭个帐篷,摆个摊、支个火、坐个锅,卖饭的、卖风味小吃的就开张了。“卖烧饼、卖糖糕嘞……”、“凉粉……”精明的伙计吆喝声此起彼伏!

街市上,卖布的、卖衣服鞋帽的,用绳子沿街挂在墙上一不溜(本地土话,一行的意思),让你选择。男女老少穿的戴的样样都有。

市场上卖农具的,钎镢锄耙犁铧、箩头担杖、镢柄圪栏什么都有。再加上路边修鞋钉掌的,叮叮当当好不热闹。

南街小场牛集上,牲口交易市场,猪马牛驴骡兔羊,叫声掺杂。执事的牙行、买者卖者,讨价还价,忙得不可开交。

广场上打把式的卖艺的,大型马戏表演开场。空中飞人、魔术杂耍惊险精彩,老虎狮子山羊猴,都是小孩子们挤着喊着最爱看的。

每逢赶会,学校放假一天,看把孩子们都高兴坏的,换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新鞋子,在街里街外拥挤的人潮中穿个十来八圈。

赶会真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台的改变,市场的改变,老街里赶会的人不再是那么拥挤,券口人流也再逐步减少。直到现在,西门口、广场、车站成了最主要的赶会集市。

后来,政府在临近三皇阁的边上,修建了一个钢筋水泥的大舞台——平城镇文化楼,赶会唱戏就在文化楼舞台上。后来文化楼又经重新装修、地面硬化,改名为平城人民广场。于此同时,大型马戏表演,空中飞人也由于场地原因和危险程度高而不再让在广场上表演。

之后,随着电视的兴起,看电影的人少了,电影院空了,拆了,改建成了今天的超市。挤着买票的小窗口也成了回忆。平城人民广场取代了一切文化活动场地,也成了现在赶庙会时最热闹的地方。

过去的老台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渐模糊,然而每每提及老台这个名字,却能勾起无限的想象和美好的的回忆。如今人们把现在的平城人民广场大舞台叫作老台,把舞台前广场叫作老台底,这也是对老台“生命”的延续。

平城的庙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人,每到会期,他们会提前过来,在墙边拉个绳,或是在路上用石灰围个圈,再写上个“占”字,表明这块地方已经有了主了。这种古老的占地方式,延序了上百年,约定成俗,其它人也只会是望洋兴叹,后悔来晚了。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平城的第一个集会。时逢春播下种,买卖农具的人很多。老人们常说二月二龙台头,二月十五左右的天气常常会下雨,不知是啥原因。也许是天公灵验吧,真的是这样,有时不下雨,天也会是阴沉的,有时上午晴,下午雨。恰又逢清明时节,下雨的概率很高。下雨对春播后庄稼出苗有好处,要不老人们常说:平城风水好,种庄稼旱涝保收。

平城第二个大集会是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是关公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天上会下磨刀雨。平城关圣阁,供奉关公像,周边乡镇无人不来上香祭拜的。尤其关圣阁重装一新,一改旧日破败景象,香火更旺。

第三个大集会是农历七月初七日,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在天上的银河鹊桥相会,更不用说了,天不阴就下雨,往往下的还很大。七月里是丰收的日子,瓜果梨桃,柿子枣,西瓜香焦,小洋枣,秋的,成熟上市。赶会时,看着老台上唱着戏,吃着老台底买的水果,别提那滋味了,美津津的。大人把楸的用细绳串起来,像佛珠一串,挂在小孩子的勃子上,别有一番风味。吃一个,酸酸的。

第四个大集会是农历十月初一日,小的时候只有前三个会,听老人们说十月初一会老早就有,不知啥原因,不知在什么时侯废止。恢复十月初一会也就二十几年。恢复十月初一会那天,傍晚家家户户提着自己家制做的灯笼,行走老街,人流如灯河般。这叫设灯,传说中为祭祀孤魂野鬼、保地方平安安宁用。十月初一会,老人们说是个鬼节气,人们像过清明节一样,拿着香烛纸裱鞭炮,上坟祭祖。天气也是不阴就下雨。

我不清楚平城的四个集会,逢会就下雨是什么原因,临近的壶关神郊庙会、壶关树掌集会,逢会必下,降水概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也许是我们这一带地区人杰地灵吧!真的,不信你来平城旅游时访问一下,证实今天所说,并非天方夜谭。

如今的老台底人们依旧忙忙碌碌,有的苦于生计,设位摆摊,有的穿梭人海去上班。这里的风味小吃最为兴盛,肉丸、凉皮、凉粉、凉面、炒米线、土豆粉、绿豆丸、麻辣拌、麻辣烫,好吃极了,欢迎你有机会来品尝一下。同时,让你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听一听美丽的神话传说,感受一下这里的雨,感受一下这太行古镇的凉爽。

这里的人们憨厚老实,生意人公平竞争。外地来做生意的人都说平城人不欺生,来这里做生意很有安全感,也能挣到钱,所以都愿意来。由此吸引了河南的、河北的、内蒙的、东北的、湖南的、湖北的、浙江的大批客商,他们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尤其是河南的大米、面、瓜果,河北的百货,长治的大棚疏菜等,丰富多样、畅销本地。本地的土豆、大豆、麻子、玉米、茴子白、豆角、萝卜远销河南、河北等批发市场,行销全国。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打造了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我们要懂得去合理利用,把平城发展好、建设好,以慰先人!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晴虹酱
  • 趣闻 雨莲
  • 趣闻 新雅郎
  • 趣闻 英杰
  • 趣闻 韶美桑
  • 趣闻 乐天
  • 趣闻 文勇郎
  • 趣闻 无情
  • 趣闻 绮美
  • 趣闻 丹彤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