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涉县 娲皇宫

统轩子

河北邯郸涉县 娲皇宫

邯郸涉县娲皇宫,位于涉县城西北10多公里,群山叠翠风景秀丽的中皇山上,为中国传说中的华夏始祖---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是中国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地之一。始建于北齐时期,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经历代修葺、续建楼宇、房屋135间,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群。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依山傍水凌空建造又称“吊庙”,是道观、佛教圣地。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景区。景区开放后,享誉海内外,四方游人,络绎不绝。

相关传说

女娲补天和女娲抟土造人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都是源于上古时期的口头传说。自从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天上有了太阳、星星和月亮,地上有了山川河流、树木花草,惟独缺少动物。女娲是炎帝的小女儿,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人日),女娲用黄泥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累,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使得世间更加生气蓬勃,繁花似锦。创世女神女娲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女娲氏抟土造人、开世造物,因而被尊称为大地之母。

女娲时刻心系自己的子民,正在为天下太平而高兴时,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大败,转而怒撞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原本一片祥和的人间,瞬间发生了变化,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焦急万分,挺身而出拯救人类。怎样才能修补残破的苍天呢?于是她来到涉县中皇山一带,这里石料好、水充足,采石修炼,以补苍天。架起火将五彩石融化成浆,经七七四十九天的熬煎,炼成了五色石熔料。在众神的帮助下,天上的窟窿终于被她补住了。

女娲怕天再会崩塌下来,于是她断蟞足以立四极,以中皇山为中心在天边的四角竖立起巨大的擎天支柱,牢牢地把天空支撑了起来。《淮南子·子冥训》:“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天地又恢复祥和,天下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人们感恩不尽,为了永记女娲的大恩大德,就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建起了娲皇宫。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为女娲诞辰、女娲祭典日期。全国各地信男善女、公职人员及海外华人华侨前来顶礼膜拜华夏族人文始祖---女娲氏。

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北齐,原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城为都(邺,今邯郸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娲皇宫设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在开凿宽广的平台上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12座建筑,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逐步形成了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后又经历代修葺、续建楼宇、房屋135间,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群。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登顶到达最高处的娲皇阁。

娲皇阁

娲皇阁是娲皇宫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共分四层。第一层是拜殿,上边三层依次为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通高23米多,由九根铁索将楼体维系在崖壁上的八个栓马鼻上。它依着山崖峭壁修建,根基落在半山腰上,若楼上站满人后,会向前倾斜,给人以漂悠的感觉,因而被誉为活楼。总之,娲皇宫“倚岩凿险,结构凌虚,地势独特,巧夺天工,妙不可言”。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教授评价:“把娲皇宫与长城,赵州桥,料敌塔(定州开元寺内)等建筑称为中国古建筑之精华,中华文明的形象化标志。娲皇宫作为道教宫观,又与民俗佛教等其它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在古建筑的楼阁中完全是一个杰作”。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