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清真西寺 布局精巧 古朴典雅

秀竹氏

山东聊城清真西寺 布局精巧 古朴典雅

清真寺是伊斯兰的中心,传播圣道的枢纽。在聊城,有条大礼拜寺街,是回族群众的聚居街道,因坐落于此的清真西寺而得名,这座见证聊城六百年风雨沧桑的建筑,是万余名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中心,承担并传承着少数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重任。

一、整体建筑恢弘,布局古朴典雅

聊城清真西寺,也叫大礼拜寺,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楼东大街路北礼拜寺街,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影壁墙、大门、二门、南讲堂、北讲堂、沐浴室、库房等建筑。据介绍,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整个建筑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7平方米。

因为礼拜原因,清真寺以西为上,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背靠东昌湖,全寺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画富丽堂皇。这种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是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二、历经风雨变迁,成为靓丽风景

清真寺的影壁墙,坐落在大礼拜寺上,与清真寺寺庙遥遥相对。黑色背景墙壁上,雕刻着《古兰经》内的文字及译文“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所以你们要祈求真主,不要祈求任何物。”

聊城清真西寺与礼拜寺相邻,清真西寺亦称大礼拜寺。门前的石碑上,雕刻着“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文,此外,聊城清真西寺管理委员会也驻于此地。

穿过清真寺古铜色的大门,进入大门,迎面是飞檐斗拱的二门,单檐歇山顶上,鸱吻蹲兽庄严肃穆,下悬一块巨匾“利泽均沾”。大门两侧,各有精美砖雕,是一些吉祥花卉图案,另有几通石碑记录了几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其中,聊城清真西寺礼拜殿落成记、重建清真西寺礼拜殿捐献贴、重修清真西寺记、重新清真寺捐资留念等的石碑矗立于此,不仅记载着聊城清真西寺的历史变化,而且一笔一划地记录了捐献单位及个人的名字及钱数。

据介绍,清真西寺建成后,曾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据记载,该寺原有建筑八十一间,礼拜殿为砖木结构,梁檩皆为金丝楠木所造,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六百多年风雨过去,大殿几经重修,而大门、二门、南北讲堂皆为旧时遗物。

伊斯兰教在清真寺装饰时常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但禁用动物、人物纹样。这种浓厚的伊斯兰文化风格,也在清真西寺的装饰风格中得以展现。大殿雕梁画栋、廊柱流丹,全部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装饰。

进入二门,是清真西寺的第二进院落。南北讲堂分列,迎面是重檐歇山顶的大殿。据悉,大殿之前为礼堂式大殿,后在2010年翻建一新,布局精巧、古朴典雅,既有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又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风格,成为东昌湖畔的又一风景。

二门上的鸱吻,为精美砖雕。吻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脊兽,通常指正吻,又称大吻、吞脊兽,位于房屋正脊两端,也可用于墙脊上。

在二门东侧,绿色的匾额上写着“守清真而归正道,笃忠孝以尽人伦”,遒劲有力,展现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旁边陈光先生捐资纪念碑伫立于此。东侧屋内,则放置了“和谐宗教活动场所”、“模范清真寺”等证书。

在大殿后面的墙壁上,清真寺三个大字赫然于眼前,紧靠东昌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曾经遭受火焚,如今迎来辉煌

由于大礼拜寺街离城较近,常受战事干扰。1946年解放聊城战役中,解放军曾将寺内的邦克楼作为瞭望据点,向城内国民党守军射击。清真西寺也成为解放军杨勇将军攻克聊城的指挥部。随后,国民党驻城部队出城报复,将寺内建筑焚毁,以阻挡解放军攻城。

这场战争中,清真西寺的正殿被毁。12月18日,东昌府区伊斯兰协会副会长窦维刚,向记者出示了一张老照片。模糊的画面上,当时的穆斯林站在被国民党守军焚毁的清真寺大殿前留影。大殿仅剩断壁残垣,一片萧瑟。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将军践其所诺,拨洋万元重建,于1965年竣工。在十年“文革”中,宗教活动被取缔,清真西寺一度被辟为工厂,面目全非,濒临颓废。改革开放后又集资重修,1992年竣工。

另有资料显示,1953年,回民小学创办于礼拜寺街清真西寺北,坐西朝东,占地4.5亩。初建时,曾以清真西寺为校园,讲堂为教室,仅两个班。1956年,发展到初、高小共6个班。后校舍独立,至1985年,有一至五年级5个班,学生134名,教职工17名,教室、办公室、职工宿舍38间。“文革”期间,曾更名为“革命小学”,“文革”后,又恢复原名。21世纪初,该校并入东关街路北的东关小学,原校舍拆除。

聊城清真西寺,现已成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秀竹氏
  • 趣闻 个別兴樂
  • 趣闻 熙华酱
  • 趣闻 安之若素
  • 趣闻 松民酱
  • 趣闻 承恩桑
  • 趣闻 枕花眠
  • 趣闻 月倾影
  • 趣闻 小简洁
  • 趣闻 晨硕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