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张王庙会
彦红郎
鄱阳张王庙非遗文化街位于鄱阳老城最东端,滨江临湖,东起湖夹埂,西至人民南路,是鄱阳老城仅存的传统老街区。张王庙街区又称“上节街”,萌动于隋唐,繁华于明清,经历代营构,现在“张王庙街区”依旧保存旧时传统街巷式格局,沿街以排门旧民居、院落私宅较多,具有清末民初、现代建筑风貌。
旧时的鄱阳张王庙为每年春秋日饶州官府官员祭拜圣地,此区域也是鄱阳老街民俗文化、商贾文化、码头文化、美食文化最具精华的部分。在水运发达时期,鄱阳便形成了以张王庙为中心的传统商业街区,这里汇聚了各类商店、作坊、美食小吃、文化娱乐等各种行业,是鄱阳商贾云集、市肆遍布所在地。鄱阳张王庙,当时的繁华程度,仅次于东门口,是明清乃至上个世纪末的鄱阳历史文化中心,一度为鄱阳人最向往的地方。
鄱阳老街张王庙,是古饶州商贾文化的繁荣地,是鄱阳地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每年农历11月23日,鄱阳人民都会举办特色活动,庆贺当地张王爷的生日,长街宴便是代表之一。从鄱阳老街最东头一字排开,绵延400余米,可以说是江西最长的宴席。长街宴共设150桌,每桌8人,1200人同时开吃!场面相当壮观!
鄱阳老街的“长街宴”,依然坚守着最原始的习俗,老街人友好相处而生的“长街宴”情结,自古保存至今。老街居民以一年一度的张王庙会为庆贺节日集资活动,老街邻里们在排铺板门上贴着红对联、用花灯装饰,沿街摆上桌椅,木桌相连,便是活色生香的长街宴。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品尝鄱阳的“十二大菜”,广邀邻里好友、往来过客,同享喜乐。欢乐祥和的祈福氛围延绵街头巷尾......
明清至上个世纪末,张王庙曾是鄱阳的历史文化中心。有人将它比拟为北京的天桥、苏州的玄妙观、金陵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一点不为过。
张王庙,既是一座庙,又是一个地域名、也是一种地方民俗文化。
张王庙又名靖忠王庙,坐落在城东鄱江北岸。庙北背秦家山,南临鄱江码头。从江边至张王庙南门共九九八十一级台阶。张王庙祀奉的主神为唐代爱国各臣靖忠王张巡,伴神为爱国名臣睢阳太守许远以及张巡部将雷万春、南霁云,殿后祀祭柳母娘娘。
张巡(708~757),生于河南南阳邓州,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因抗击叛军战死于河南睢阳。张巡殉国时,身首支离,惨不忍睹。唐肃宗诏赐张巡为“杨州大都督”。邓州、芮城、睢阳三地民众皆招魂葬之,并奉为神灵。
张巡生前官职低微,只担任过河北清河县令、河南真源(今南鹿县)县令。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张巡奉命抗击叛军,因有战功,才被朝廷奉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
至德二载(757),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同死守睢阳。当时战斗非常残酷。史载,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血面,嚼齿皆碎”。睢阳被围旷久,张巡及部将终不敌叛军,壮烈殉国。唐肃宗李亨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新唐书·张巡传》)
张巡殉国后,陕西周至县为其建“老王会”,祭祀孝王张巡、许远。河东(今山西芮城)建“张睢阳祠”,邓州(今河南邓州)建“双忠祠”,真源(今河南鹿邑)建“精忠祠”,在福建莆田,张巡被尊奉为司马圣王。在江西饶州鄱阳张巡则被誉为靖忠王,并建庙,俗称张王庙,岁时致祭。
唐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张巡殉国的第二年,颜真卿贬为饶州刺史。对于张巡刚毅的血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颜真卿了如指掌,敬重有加,加上自身及家人的特殊遭遇这一心理因素,他自然而然地将张巡的事迹传颂给饶州人民。对于重教化作用的政治家来说,这是再顺理成章的事不过。作为府治,在鄱阳立靖忠王庙丝毫不足为奇。
据《饶州府志》《鄱阳县志》记载,张王庙在元明之季两度大修,清代三次重建。
明清至民国时期,张王庙的规模恢弘,肃穆庄严,前后三楹。张王殿正中有张王座像,两旁配祀有名臣许远、名将雷万春、南霁云塑像。殿后有后金钟阁(又名夫人阁),祀祭柳母娘娘。金钟阁东侧有观音堂及庙祝沙弥的厢房。庙前榕树遒劲,枝繁叶茂;庙后苍松翠柏,直耸云天。
鄱阳县城浮舟寺口原为一片柳林,传说这里是柳娘娘的娘家。早年,这位鄱阳美眉因恋慕张王爷排场(鄱阳方言,意谓张巡俊美,潇洒,有风度,有气质)而得相思病。她临死前向家人坦然表白深爱张爷,并说张王托梦于她,要娶她为妻。十八岁的柳姑娘死后,好事者将其塑成菩萨像,奉为“张王娘娘”。
张王庙大门上悬有“天地正气”横匾,为清代举人戴涵芳书写。
如今的鄱阳张王庙庙会,已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以“张王游行”“张巡爱情故事”“张王庙会唱大戏”“张王庙会千人祈福”“张王庙千人长街宴”“张王庙素食宴席”等民间自发活动,每年参与庙会活动人数上万,涉及河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影响全国乃至海峡两岸,已成为鄱阳民间最具人文风情和最有地方特色的活态非遗文化品牌,是鄱阳城市商旅文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