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间艺术的“瑰宝”秦安小曲

寻绿氏

甘肃民间艺术的“瑰宝”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古老曲艺品种。秦安为古成纪地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不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及其妹女娲的故里,而且是诗仙李白的祖地。坐落于斯并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发掘证实,这里有着4800-7800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所以,当地和周边的老百姓,为了区分其与外来的“眉户”等“小曲”(俗称“花调”),又将秦安小曲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俗称之为“秦安老调”。

秦安小曲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相传形成于1499,以秦安人都御史胡缵宗在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而发端;至公元1796年至1820年(清代嘉庆年间),秦安人翰林张思诚创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等曲本,并使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19世纪上半叶的道光、咸丰年间,在民间广为演唱。至民国时期最为兴盛。并将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唱曲活动搬上了舞台,还衍生出一些“小曲戏”节目。

秦安小曲最初形成于秦安县兴国镇,后来发展到郭嘉、叶堡等乡镇,在兴国、郭嘉、叶堡等乡镇广泛传唱,后又流传到王窑、安伏、西川等乡镇和周边部分县区的乡村。20世纪50年代,秦安小曲已发展流传到6个乡镇280多个村落,常用的演唱曲调已知多达40余种。

秦安小曲的艺术特点

秦安小曲又叫秦安老调,主要流传于秦安、清水、甘谷等县的部分乡镇。与西北大部分地方的传统戏剧和曲艺有所区别的是,秦安小曲摆脱了秦腔、道情、曲子戏等戏剧粗犷、高亢、激越和鼓子、说唱、弹唱等小曲小调的悲壮、苍凉、哀情,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类似江南小调的纤巧、清甜、缠绵、低徊的韵味。秦安小曲其跌宕起伏的旋律、悠长宽广的音韵、细腻圆润的唱腔、雅致婉转的调式和宜大宜小、亦庄亦谐的情节及演唱方式别具一格。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或为二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轮唱。

唱腔属曲牌连缀体式,分为“大调”和“小调”,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穿字越调”、“四六越调”、“十里亭”、“满江红”等40多个。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

秦安小曲的传统伴奏乐器分为弹拨、打击两类:弹拨类,就是中三弦,采用“双拨”或“单拨”手法弹奏。打击类,有摔子(碰铃,铜质)、四片瓦(竹质)。

秦安县历史悠久,这里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大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遗产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且特色鲜明,秦安小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流传和发展的,对其传承对于发扬秦安历史传统,增进甘肃文化底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秦安小曲是秦安民众表达爱憎和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与手段,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内容,蕴含着秦安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具有作为人类学、民俗学和美学等研究素材的独特价值。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旧事儿
  • 趣闻 力勤酱
  • 趣闻 夕颜
  • 趣闻 不将就
  • 趣闻 继勇氏
  • 趣闻 千杯酒
  • 趣闻 醉诗天
  • 趣闻 段念尘
  • 趣闻 瑞芳
  • 趣闻 妙思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