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 北宋名臣蔡襄

承弼酱

福建仙游 北宋名臣蔡襄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有着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美誉,同时他还是一名政治家和茶学家。

蔡襄出生于1012年的3月7日,是兴化仙游县人。蔡襄的外祖父,是当时的名士,因此从小便对蔡襄十分严格。在蔡襄十八岁的时候,他参独自游京师,并进入了国子监。在这一年,蔡襄参加了开封的乡试,并考取了第一名。一年之后,蔡襄登进士,又一年,蔡襄奉命担任漳州的军事判官。

1043年,蔡襄21岁,开始主持谏院衙署。蔡襄做事认真,从来不回避问题,向皇帝递呈的奏章言辞恳切,几乎都是关乎天下利弊的内容。在他看来,作为君主,需要有知人善用、辨别邪正的能力。正是因为蔡襄正直严谨的作风,让那些心怀不轨的权贵对蔡襄心生畏惧,不敢有所动作。

之后,蔡襄被调任到福州,在职期间,蔡襄撰文劝诫福州百姓要患病就医而不是向巫觋求拜,并倡导在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700余里的大道两旁种上樟树。1048年,蔡襄的父亲去世,蔡襄离职。三年之后回朝参加政事。

之后,当蔡襄再次到福州担任知州一职,并两次在泉州担任知州。在泉州的期间,蔡襄修建了沿海州县的城池,以加强军事防备在泉州发生旱灾的时候,蔡襄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的管理,并为制止用水纠纷而特地制定了《龟湖塘规》。1061年开始,蔡襄开始主管朝廷的财政。当时的朝廷已经入不敷出,但是在蔡襄卓越的理财能力之下,朝廷恢复了经济。之后,英宗继位,念及蔡襄的理财能力,而让其继续掌管朝廷财政。但是当蔡襄向英宗主张改革而被英宗否决,还被撤职的时候,蔡襄选择了外任。于是蔡襄便在杭州担任知州。

公元1066年,蔡襄因母亲去世而护丧南归,一年之后,蔡襄在家中去世,被朝廷追赠为吏部侍郎。

蔡襄除了是北宋著名的官员之外,他更出名的身份其实是书法家,蔡襄其实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可见蔡襄的书法还是值得一提的。蔡襄的传世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在农业科学方面也有自己的贡献。蔡襄撰写过《荔枝谱》和《茶录》两本著作。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荔枝种植的一本书籍。这本书应该就是蔡襄在福建任职的时候所写的。《荔枝谱》中记载了福建荔枝盛产情况和销售的情况,荔枝的用途、栽培办法、贮藏加工的办法等,还记载了三十二中荔枝的种类及其产地。

《茶录》是古代关于饮茶文化的的一本著作,是著名的茶学专著。蔡京因有感于陆羽的《茶经》中的“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作此书来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也是《茶经》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蔡襄的《茶录》对福建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因为蔡襄的推动福建的众多好茶才能被广大的老百姓们所熟知。蔡襄还有一本《蔡襄忠惠集》,里面收录了包括蔡襄的传世的刻碑《万安桥记》,还有书迹《书谢赐卿御书诗》和一些书札诗稿等。蔡襄有名的一些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收录在了这里。

另外蔡襄还有《龙寿丹记》、《茶果》、《荔枝故事》、《墨谱》、《讲〈春秋〉〈左传〉疏》等一些作品流传后世。蔡襄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书法成就,但是蔡襄的一生还创作了很多的诗词。但是在诗词方面,蔡襄似乎并不是很出名。那么蔡襄诗词有哪些呢?现在流传下来的蔡襄诗词共有419首,可见蔡襄的文学造诣之深。蔡襄诗词有《上元应制》、《梦游洛中十首》、《春日》、《和黄介夫忆竹》、《梦中作》、《秋思》等等。

蔡襄的诗名远扬,发生在1036年。当时范仲淹因与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发生了争执而被贬到了饶州。对于范仲淹被贬一事,朝中大多上书请求皇帝修改诏命,要不就是请求与范仲淹一同被贬,但是当时身为谏官的高若讷却对此事一言不发,于是,蔡襄就作了一首名为《四贤一不肖》的诗来攻击高若讷。蔡襄的这首诗在东京广为流传,有售卖此诗的,有在墙上书写此诗的,就连来访的辽朝使者都偷偷地将这首《四贤一不肖》买了带回辽朝,从此,蔡襄的诗名远扬。

在蔡襄诗词中,有一首创作于1047年的七言诗句《梦中作》:“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前两句描绘的是空中的景象,先是写乌云含雨,后写红日映山,这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正呼应了题目《梦中作》,因为是梦中所作,所以一切看似不合常理的景象便成了正常的表现。后两句讲述了蔡襄对嵩山隐士的怀念,来表明现在淡泊名利之人的缺失,以及自己渴望隐居的思想。

蔡襄是北宋年间非常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还是一个茶学家。蔡襄在政治上有不少的建树,他在担任泉州知府时建造了泉州洛阳桥,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蔡襄在茶学上也是有很高的造诣,他所著的《茶学》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蔡襄的《荔枝谱》被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的良好家风

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蔡襄为官刚直敢谏,谥“忠惠”。蔡襄一生忠孝两全,在朝廷,他“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而对自己的长辈,他又非常孝顺。他的秉性离不开其母亲的教诲,他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影响了身边的亲人。

蔡母,名卢节。史书称赞她性格和善、宽厚仁爱、勤俭节约。她侍奉自己的公婆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她“事长慈幼,既勤且俭”“久而宗族和,乡党化”。这种安谧而又勤奋的家庭氛围,为蔡襄专心攻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在莆田流传着一个卢节教导子女的故事说:

蔡襄的家门前有一棵松树,卢节常以眼前的松树作为例子,教育蔡襄兄弟:青松不畏寒,在腊月凛风中还兀自挺拔,这是一种高风亮节;以后你们如果担任一官半职,要记住一定要有风骨,为国为民,尽忠尽职,养成高尚的品格,不能有半点作恶之心。

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从外地重新回京任官。仁宗皇帝令他书写《孝经》。书成之后,皇帝大喜,御笔大书“君谟”二字赐给蔡襄,并且称赞道:“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这是当朝皇帝对他的极大赞誉。而后,仁宗皇帝还下诏,赐冠帔给在京的蔡母卢节,后又封“长安郡太君”,旌表蔡襄一家的门风。

那么,蔡襄一家代代相传的是什么品质呢?

蔡襄曾经写过一篇家训——《论忠孝》,开篇这样写道:“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这里,蔡襄很明显地表达出了“忠孝”之意。

蔡襄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秉持了我国传统的孝道,认真侍奉母亲。他事亲之至诚,令人感动。

蔡襄成婚后,一度把母亲接到官舍同住,但父亲在家,他怕父亲感到孤独,请求回家乡就职。父亲去世不久,蔡襄再次受命任职福州,他担心母亲在相同的环境里过于思念父亲,损伤身体,便上书请求改任他职。

蔡襄不单注重一个“孝”字,更遵从“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的为官之道,力求公正清廉,恪尽职守。他秉持正气,力挺范仲淹,乞罢宰相吕夷简;提议在御史台置言谏御史,让御史兼言谏之职,为台谏合一开了先河;在地方上任职,他“广植树”“兴水利”“建大桥”“减税赈灾”……一系列做法让人看到了蔡襄的尽忠、为民。

其实,说起来,蔡襄的“忠孝”“民本”等思想,是他所受的教育和家庭影响的自然结果。蔡襄的外祖父叫卢仁。据记载,卢仁性格仁善,庄重自持,待人以礼,从不说粗俗谑浪之语。他也很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蔡襄五六岁就跟着卢仁读书识字,这一段经历潜在地影响了蔡襄的为人之道。可以说,他学到了外祖父卢仁的做人风骨。

蔡襄成人之后,确实记住了长辈的教导。从他拒绝为温成皇后书写碑文一事就可见一斑。张贵妃生前备受仁宗宠爱,去世后,仁宗悲悼不已。有一班臣子为了迎合皇帝,提出追封张贵妃为皇后、为其立庙等许多不合礼法的建议,遭到蔡襄等人的反对。为了维护礼法,蔡襄拒绝书写碑文,不怕触犯最高统治者。

蔡襄做人、做事的风格也影响到蔡家一门老少、亲戚故眷。

蔡襄的胞弟蔡高一直以来都受兄长的影响,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庆历元年(1041年),京师发生瘟疫。蔡高不幸染上病疫,死于任上。“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县之人哀其贫,以钱二百千为其赙。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为吏,不可以此污吾夫。’拒而不受。”蔡高如此中正,其妻有如此见识,实在古来少有。

蔡襄有一个儿子叫蔡旬。他婚娶之时,不尚铺张,将婚礼办得很简朴。这一点,正是得到了蔡襄的“真传”。蔡襄为官之时,曾经写过《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提倡整饬吏治,力戒婚丧习俗的奢靡浪费。在其倡导下,地方颓俗为之一变。等到蔡旬娶妻之时,自然也受到蔡襄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对蔡旬的做法很是佩服,一直称善。

蔡襄还有一个曾孙蔡洸。他为官时感念民生艰辛,一生清廉,即使官至户部尚书,也没有多少积蓄。根据历史记载,蔡洸卸任回乡时,两袖清风,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只得将朝廷赐给的银马鞍典卖了才有路资回去。这样的清廉,是蔡家一门世代相续的。

蔡家良好家风的例子不胜枚举。蔡襄承先人的风骨,又启后辈的风气。蔡襄过世之后,后人谨守家训,并以此为荣,代代传承。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弘新
  • 趣闻 北凌萱
  • 趣闻 梅风氏
  • 趣闻 凌霜桑
  • 趣闻 之云郎
  • 趣闻 搁浅
  • 趣闻 初珍氏
  • 趣闻 宜嘉酱
  • 趣闻 瑶珈
  • 趣闻 芳馨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