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报恩寺塔
成和
报恩寺塔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岩山报恩寺内,是日前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莆田市唯一上榜的文物。至此,莆田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值得一提的是,这12处国保中,佛塔便有5处(另外4处为释迦文佛塔、天中万寿塔、无尘塔、龙华双塔),从侧面印证了莆田法脉源长的文化底色。
报恩寺塔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7),塔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9平方米。
资料显示,报恩寺塔为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塔,造型古朴浑厚,是东南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同时,报恩寺塔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东南地区的传播与兴盛,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佛塔建筑、宗教文化、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屹立千年完好无损
在荔城区东岩山山麓,有一清静洗尘之处,名曰东山报恩寺。
报恩寺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寺院隐于闹市,南面斜坡开阔,四周林木葱郁,环境清幽。迈入山门,凉风徐徐,大院内左右各矗立着一株百年龙眼树。
穿过天王殿,沿一侧石阶拾级而上,大约20步便可看到报恩寺塔。报恩寺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与观音殿间的中轴线上,为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边长4.4米,须弥座高1.2米,塔身通高约13米,由米色花岗岩砌就,底部及檐角位置多处风化斑驳,呈青灰色,质感沧桑,岁月可鉴。
宋《营造法式》里介绍,“宋式须弥座仿木构意向明显,纤细俏巧,构造主次分明”,样式相较明清的须弥座更为灵活。走近细看,报恩寺塔须弥座束腰上有37处云状壶门,内各绘有一只奔狮浮雕,体态健美,栩栩如生。束腰下层合莲上饰卷草纹样,牙脚、罨牙均覆莲一周。
往上看,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各置一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身披甲胄拄剑而立,造像饱满生动、线条粗犷有力,形象雄伟,颇具隋唐风格。
进入塔身内部,空间并不大,却给人一种空灵之感。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至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报恩寺塔墙薄而塔身空,门洞大而整塔重量轻,使塔身稳定地竖立在塔基上,重心低下。塔墙内外都托出三层悬臂,以牢固地承载塔檐和上层塔墙。从力学上看,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增加塔体的抗力和稳定性,也从侧面解释了塔身至今完好无损的原因。
再看外部,塔檐和攒尖塔顶仿砖瓦刻饰,造型优美而负势竞上,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顶层八角檐脊上置镇塔石佛1尊。
报恩寺塔为三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具备中期(唐、宋)佛塔的诸多特点:
1、与中国传统楼阁建筑融合并基本成型;
2、层数普遍较低,且底座宽大、厚实;
3、出檐较明清时期佛塔深远。
该塔和其他宋塔不同的是,楼层之间的屋檐并未以仿木斗拱而是以叠涩推出。如今,塔已屹立已逾千年,历经多场大地震及兵燹,依然完好如初,除了有偶然性之外,更多的是设计者在施工伊始的高瞻远瞩。
更重要的是,报恩寺塔位于报恩寺的正中,周围环绕以其他主体建筑,基本还原了宋代佛教寺庙“伽蓝七堂制”草创时期的布局框架,在当前的莆田仅此一家,整个南方也寥寥无几。
历史上,莆田曾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有史料记载的共有7次。近千年来,报恩寺塔历经多次强震冲击、风霜雨露侵蚀,但整体依然没有受损,不歪不倒、保存完好,充分证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工艺之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