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撮泰吉 人类变化的游戏

茂勋

彝族撮泰吉 人类变化的游戏

“撮泰吉”,彝语,汉语译为“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流传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是一种保存至今的属于原生艺术形态的宗教性民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夜间举行,演出有固定的程序,主要包括祭祀、正戏、喜庆和扫寨4部分。

祭祀:燃香拜祭祖先,迎请天地、山水、四方诸神和五谷神魂灵。

正戏:再现了彝族先民长途迁徙的艰苦经历和他们开垦荒地、驯牛耕作的劳动场面,其中穿插了逗趣、哺乳、交媾等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表演。

喜庆:收获时节,人们欢快地跳起铃铛舞、狮子舞,喜庆丰收。

扫寨:亦称“扫火星”,仅限于农历正月十五晚间举行。届时表演者要挨家逐户扫除象征灾难和瘟疫的凶火火星,祝福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撮泰吉”的剧目单一,情节拙朴,带有早期傩戏祭祀神灵和驱逐瘟疫的共同特征。戏中表现了信仰原始自然宗教的彝族先民对祖先神、自然神和五谷神的祭祀崇拜和其在“变人”过渡时期的外貌体征以及劳动生活情景。它的主要人物角色有山林老人(惹戛阿布,2000岁,是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用正常人语调说话),彝族老爷爷(阿布摩,1700岁,戴白须面具,其面具最宽大厚重。画横波浪白纹饰,以黑巾包头呈圆锥状,象征苍老,其为阿达姆的配偶),老婆婆(阿达姆,1500岁,戴无须面具,面具大致呈圆盘脸状,上端画螺旋形的白线纹,脸庞部位画下斜波浪白纹饰,初上场时背用道具代替的婴儿阿安),苗族老人(麻洪摩,男性,1200岁,戴黑须面具,画直式波浪白纹饰),汉族老人(1000岁,戴无须面具)和小娃娃(阿安,是阿布摩、阿达姆之子,戴无须小面具,下半场方才入场)等6人。演出时除山林老人外,其他角色全部头上包以青或白色圆锥状布巾,四肢紧缠布条象征裸体,面部佩戴木质面具。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茂勋
  • 趣闻 玉真
  • 趣闻 幼筠君
  • 趣闻 听莲
  • 趣闻 奋斗乌托邦
  • 趣闻 慕悦桑
  • 趣闻 初珍氏
  • 趣闻 文墨
  • 趣闻 芸欣
  • 趣闻 俊雅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