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台湾民间祭拜 中元节祭拜

小酒窝

探秘台湾民间祭拜 中元节祭拜

中国的岁时节令有“三元”——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其中“中元节”由于时间上的巧合,却是三家合而为一的节令:这一天也是一般人家祭祖,祈求祖先庇福的日子,表达对历史的崇敬之意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下面就和去了解一下吧。

“盂兰盆”原音是梵语“乌兰婆拏”的,是“救倒悬”的意思。佛家认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挂在树头上,苦不堪言,为免除众生“倒悬”之苦,佛家便在庙中诵“盂兰盆经”,并且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这种风俗,据说是起源于“目莲救母”的传说。目莲尊者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最具神通。有一天他遨游天堂时,父亲的灵魂告诉他,母亲正受难于地狱的恶鬼道中。原来他的母亲因为不守清规骂僧吃狗肉,死后被打入地狱,受饿鬼的苦刑。

目莲想用钵盛饭拿给他的母亲,不料饭才一入口,就被一道火焰烧成炭灰,他没有办法,就跑去恳求佛祖教他解救母亲的方法。佛祖说,他的母亲罪孽太深,必须用盆器,罗列百果,“供养十方大德,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目莲照着去做,果然使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佛家“目莲救母”的“盂兰盆会”传入中国后,和中原的中元节祭祖不谋而合。其实,佛家要“普渡”水陆冤鬼孤魂,道家要给恶鬼囚徒“赦罪”,儒家主张“仁爱”,都是相通的。这样,中元节的礼俗,就将了儒、道、佛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了。

祭祖

中元节当天,家家户户用丰盛的酒肉祭拜祖先。民众相信先祖死后成为神鬼,所以祭祖一直是重要的活动,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祭奠活动,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崇敬。这一天,台湾从北到南,由东往西,街头、家门口、店铺前,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民众焚香烛、祭三牲、烧冥纸的祭祀场面。

中元普渡

民间俗称“中元节”为“中元普渡”,把农历七月称为“鬼月”。传说地藏王菩萨发过愿要普渡众生,所以在每年的七月一日“开鬼门”,让身在阴间的众鬼返回阳世探视自己的亲友及子孙,直到七月底,才召众鬼回地狱。阳间的人们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到七月三十日,关闭鬼门,让鬼魂重返阴间。农历七月一日鬼门开的时候,万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为使孤魂野鬼能安心渡假,自七月初一起,一切驱鬼仪式如祭煞、暗访、神明绕境等活动一律暂停,以避免惊扰到他们的假期。人们为保平安,婚丧喜庆皆不敢轻举妄动。很少有人选在七月结婚、搬家或开幕,因为七月的禁忌已成为台湾的民俗,即使不相信,也不能犯忌。

农历七月,从初一“鬼门开”到三十“鬼门关”,每户人家都要供奉菜饭。“普渡”分为公普和私普。“私普”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渡,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排好时间轮流普渡。举行普渡的当天下午,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称为“庙普”,在七月十五举行,俗称“拜七月半”,以各村庄的寺庙为中心,由庙寺主事者来主持。“公普”时在庙中设祭坛,祭坛前神桌上摆满各种供品(用面粉捏制成的飞禽走兽、鱼介水族和历史人物等),祭坛旁供着纸糊的“大士爷”,他是阴间鬼王,由他将供品分配给大大小小的阴鬼,“大士爷”头顶上还供上观音菩萨负责监督。

“大士爷”左右各有一个纸厝,左侧是供读书人的孤魂休息的“翰林所”,右侧是供其他孤魂休息的“同归所”。普渡结束时,还要进行“火烧大士爷”仪式,请鬼王召集众鬼返回阴曹地府。普渡的供品各种各样,只是不可用面线。金纸也有许多种:福金,银纸,四方金,寿金,还有经文纸,库钱等。上香后马上烧更衣,然后在祭品上继续接香,一般要点三柱香之后才烧金纸。抢孤是中元普渡最后一项活动。七月三十日入夜,临近“关鬼门”时分,在普渡的广场上早已搭起高台——“孤棚”,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抢孤队伍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最知名的宜兰头城抢孤活动,延袭旧制,“孤棚”建为上下两层,下层是许多几层楼高的柱子——“孤柱”,用来支撑“孤棚”,上层则是十多座扎满祭品的“孤栈”,每个“孤栈”也有十多米高。祭品有食物和纯金牌,还有一面“顺风旗”。参加抢孤的人分成若干队,每队各有一根孤柱,主持人一声令下,各队人马争先恐后爬上各自的的孤柱,先攻上孤棚的人,先把祭品扔下去给人们抢拾,然后攀上孤栈顶,抢下“顺风旗”和金牌。据说抢得“顺风旗”可以得到神鬼庇护,出海捕鱼可以满载而归。抢孤的由来,传说是因为怕鬼魂在普渡期间群集后流连忘返,当鬼魂看到抢孤活动中抢夺祭品时比自己还要凶猛一群人,会被吓得逃回到阴间。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有爱的年华
  • 趣闻 长志郎
  • 趣闻 樱花味女孩
  • 趣闻 血染素衣
  • 趣闻 祥云氏
  • 趣闻 德泽
  • 趣闻 从丹氏
  • 趣闻 怜烟酱
  • 趣闻 瑾夏年华
  • 趣闻 红尘醉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