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欢度“妇女节”
梓熙酱
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如今,在众多商家的营销发酵下,妇女节摇身一变有了“女王节”“女神节”等称呼,3月7日也成为了“女生节”,在享受着假日特权和节日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可能有很多人想不到,古人其实也过“妇女节”。
不管是乞巧比手艺,还是向织女星祈盼姻缘,七夕都是古代女性集会、活动的日子,可以说这一天古代女性是在欢度“妇女节”。《太平御览》载晋周处《风土记》云:
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即牵牛)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
后来祈求的范围缩小,变成主要是向织女祈求女工编织的智巧,称为“乞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叙:
七夕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种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
穿七孔针时,如果一穿便进,这是手艺会大进的好兆头。而“结采缕”,则是显示和比赛各人的巧活,看谁能独出心裁编出最新最美的花样。所以宋人杨朴《七夕》诗道: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这是对劳动妇女勤劳、聪明、灵巧胜过织女星的颂赞。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即七夕,可见这天早已是古代妇女进行祭织女、乞灵巧、赛女工等活动的传统佳节。再往后,不少地方少女成为七夕乞巧的主角,祈求美满姻缘成为主要愿望之一,展览针线技巧的制品也包含博得赏识、谋求说亲的目的,所以这一天后来又称女儿节。
寻根溯源,七夕这一天,是女性集会、活动的日子,从这个性质看来,将其当作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除了七夕,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和九月初九等这些日子,也被看作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三月初三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俗称三月三),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青年男女在这天都会聚集到河边,这也就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诗经·郑风》中就写了少男少女趁此时相爱之事。在这种青年男女集会的场合,女孩们一定是盛装出席的,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女儿节”。
五月初五
明朝《帝京五日歌》有曰:
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
金锁当胸头当簪,衫裙簪朵盈盈新。
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欢度女儿节的动人景象。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云: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这一天,女孩子被装扮得格外美丽娇俏,花枝招展。远嫁的女子也可以回娘家探望,共享天伦。
九月初九
每年的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也被古人称为“女儿节”。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
(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
《大兴县志》:
九月九日,父母家迎女归宁,亦曰女儿节。
这一天,人们不仅有登高的习俗,还有父母迎女来食花糕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