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文县白马人的民俗文化(2)
蕴和子
二、白马人的生活习俗
1、民间舞蹈。主要有面具舞、火圈舞、十二相舞、羊皮扇舞等。
池哥昼
白马人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尤其以傩舞“池哥昼”(又称“鬼面子”)深受人们喜爱,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池哥昼”是陇南白马语的音译,“池哥”意为面具,“昼”为歌舞,这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古老且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的祭祀舞蹈。
池哥昼亦是山寨群体性活动,有固定的表演形式,以舞蹈贯穿始终。由“乐佰”组织导演各村的舞队,一般由9人表演,其中4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传说是白马先祖达玛的4个儿子。两人扮成菩萨,又叫“池姆”。两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玛”。还有一个10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又叫“池玛鄢板”。
4个“池哥”人人头戴青面獠牙插有锦鸡翎的木雕彩绘山神面具,翻穿羊皮袄,背负一串铜铃,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宝剑,右手握有牛尾刷制作的拂尘,形象凶猛恐怖,舞步遒劲粗犷。两位菩萨“池姆”,头戴雕绘菩萨面具,慈眉善目,端庄秀丽,身穿对襟长裙,手持花手巾,舞动时紧跟“池哥”之后,舞姿轻盈飘逸。夫妻“池玛”,丈夫身穿麻布长衫,头戴草帽,妻子身着白马藏族普通妇女装束。“猴娃子”脸抹锅墨,身穿破衣烂衫,随意乱唱狂跳,类似于舞台丑角。
火圈舞
每年火把节从腊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整整40天时间。每天晚饭后,小伙子、姑娘敲锣打鼓,唱着凑柴歌,挨家挨户去凑柴。每到一处,主人很热情地把柴交给小伙子和姑娘,多少不限。凑的柴堆放在场中,点燃篝火,全村男女老少欢跳火圈舞,唱酒歌。舞时,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大家手拉手、肩并肩,连成一个大圆圈,围着熊熊大火歌舞。时而曲跳,时而反背跳,舞步简练明快,随圈左右盘旋,走三步一蹴,踢一次腿。边舞边唱,男唱女合,女唱男合,气势磅礴,时而高亢粗犷,似有裂云惊天之势,时而悠扬婉转,如同行云流水。一段歌曲过后,转动一个方向,舞步速度时缓时疾,以走步和滑步为主,身体随脚步起伏摆动。舞步时而显得文静悠闲自得,气氛亲切感人颇有美感;时而显得粗犷奔放,犹如龙腾虎跃、万马奔腾,有气吞山河、盖天拔地之气势。
十二相舞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所使用的面具在动物种类上略有差异,但大部分相同。十二相面具是白马藏族在一种原始祭祀活动中用的道具,除了狮、龙、虎、熊、牛、豹、蛇、凤凰等动物相外,还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义与十二生肖并不相同。在"十二相"中,狮头是统帅,因为白马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们大多凶猛夸张,其中,小鬼模拟人像,面红,浓眉大眼,象征着法力广大;血盆大口,外加头上一对兽角,显得十分凶悍,可以起到以鬼驱鬼的作用。木雕的禽兽头,表面用红、黄、绿、蓝、黑等色彩绘制角、嘴、眼都特别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