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光孝寺
别等风
光孝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光孝路北端。据《光孝寺志》载,初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世称虞苑。虞翻在园里讲学并种了许多频婆树和苛子树,亦叫“苛林”。虞翻死后,施宅为寺,名曰:“制止寺”。光孝寺的历史源远流长。
光孝寺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佛教寺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孝寺坐落于光孝路,是广州市五大丛林(光孝、六榕、华林、海幢、大佛寺)之一,其始建年代距今1700多年。
该寺最初是西汉南越王赵佗之孙赵建德的府邸。三国时期吴国骑都尉虞翻因忠谏而触怒吴王孙权被贬广州,遂在此处修建住宅并讲学,虞死后家人将其住宅捐施佛门改成为庙宇,取名“制止寺”。到了东晋,印度名僧昙摩耶舍来穗传播佛教,在此修建了一座五间的大雄宝殿,改寺名为“王苑朝廷寺”,又叫“王园寺”。初唐时改名为“法性老”。南宋初年又改名为“报恩广孝寺”,之后又将“广”字改为“光”字,遂定名“报恩广孝禅寺”,简称“光孝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算来有850多年的历史了。
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这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广东历史,以及认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具有重要的价值。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寺由宗教部门管理。
在广州有一句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就是坐落于光孝路上的广州光孝寺,它是广州市四大古寺(光孝、六榕、海幢、华林)之一。据说,光孝寺原是南越王赵佗的第三代孙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吴国大谋士虞翻因得罪孙权,被贬到广州后在此居住,时人称“虞苑”。后来虞翻病死广州,他的妻子在返回故乡前将这处宅院舍作寺院。从此,这处宅院便脱身于俗界尘世,成为一处洞天佛地。
跨入正门后,回头上看,见门上有一门匾,匾上写有“诃林”二字,落款是:“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正月元旦,赐进士第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区大相书”。这匾额迄今400年了,可算是广州城内现存最古老的木匾。当年吴国大谋士虞翻在些居住时,在园里种了许多苛子树,因此这也叫“苛林”。本以为这门匾的题字应该是“苛林”抑或是“柯林”,可门匾分明是“诃林”,后来才知道原来由于佛家用语,使其由“苛林”演化成“柯林”,再由“柯林”至现在的“诃林”。
进入寺内,第一座殿便是天王殿了。见殿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一切难容之事”的弥勒佛,殿的两旁是威风凛凛、手执法器、各司其职的四大天王,分别是手持利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握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执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手捏龙蛇的西方广目天王,分别职“风、调、雨、顺”之责,寓意着人们美好的祝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弥勒坐像的后面是佛教寺庙中的守护神韦驮。
光孝寺不大,但天然环境极是幽雅,尽情观赏寺院的景致,但见院中棕榈摇曳,修竹婆娑,殿堂森森,回廊幽幽。
大雄宝殿是寺内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殿建筑是传统民族形式和岭南风格巧妙结合的杰作,殿的顶部建筑别出心栽,屋檐的依托采用一跳两昂的重迭斗拱结构,屋顶结构采用双檐式,再加上殿顶精彩的瓦饰,大殿周围优美质朴的石勾栏等,整座大殿给人以美观大方、舒适清新而不失庄重、端严的感觉。
据说,在东晋隆安元年间,著名高僧昙摩伽佗耶舍从古印度来到广州,在光孝寺建造了第一座佛殿——大雄宝殿,同时广招僧徒在此布法。六朝南梁普通年间,印度王子达摩法师来到广州。达摩法师不但带来了释迦佛祖传下的衣钵,还在光孝寺内广布禅法。后来达摩又转往北魏,入少林寺修行,在少室山面壁,终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始祖。也许因为昙摩伽佗耶舍和达摩的缘故,后来又有许多印度高僧在光孝寺诵禅修行、注释佛经。可以说,光孝寺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中间站的作用。
大雄宝殿前的左右两侧,分别矗立着钟楼和鼓楼。钟楼上安放着一口大钟,楼下是地藏殿,里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菩萨过去的前身是一婆罗门女,其母亲不信三宝而行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婆罗门女知母亲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婆罗门女因一心念佛,后在梦境中来到地狱,向鬼王询问母亲状况。鬼王告知,因为她布施供养和念佛的功德,母亲已经脱离地狱之苦。婆罗门女便在佛前立下誓愿,要度脱罪苦的众生。佛主告诉文殊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左边的鼓楼底层是伽蓝殿,伽蓝神是佛教的护法神。在汉化的佛教中,伽蓝神是三国时期的关羽。传说关羽遇害后,阴魂不散,在玉泉山顶大呼,“还我头来。”玉泉山上结茅为庵的普净禅师见到他,便感慨地说:“今将军被害,大呼还头。然则你征战时砍了许多人之头,他们又将向谁索取呢?”关羽听后,便愿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
大雄宝殿的西侧是睡佛殿,殿内的睡佛采用缅甸白玉雕成,长4米,重6吨,刻的是释迹牟尼的涅像。整座睡佛头西面南,作侧卧状,体态自然,面部表情十分安祥。据说睡佛的姿势是按当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伽附近的娑罗对树下圆寂时的姿势雕成。睡佛殿的门上写有一幅:“真醒假醒天连水水连天,似睡非睡色是空空是色。”的佛教楹联。
在大雄宝殿的后面,有一呈八角形的七层佛塔,塔的每层有八个神龛,这是寺内著名的瘗发塔。据传,禅宗南派的创始人六祖慧能于唐高宗仪凤元年,在菩提树下剃发为僧后,当时的住持法师印宗把慧能的头发埋在这里,后为了纪念慧能在此剃发,便建造了此塔。
在光孝寺内最著名的传奇便是“风幡论辩”了。据《六祖坛经》记载,惠能生于唐贞观年间,原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因向往佛法而来到湖北黄梅冯墓山,拜在禅宗五祖弘忍法师门下。惠能虽只是个烧火和尚,但他佛缘深厚、慧心独具,所做偈语深得佛法真谛,因此很受弘忍赏识。惠能的脱颖而出,引起弘忍法师的上座弟子神秀(后为北禅祖师)的嫉妒。弘忍法师无奈之下,秘密传衣钵于惠能,命他连夜出逃。惠能归隐后来到光孝寺,在寺内16年他潜心埋名静修禅心,没人知道他是受弘忍法师密传衣钵之人。一日寺中主持印宗在院中说法,印宗问众僧幡杆上的幡为何拂动?有僧人回答风吹动了幡,也有僧人回答是幡拂起了风,因此争论不休。惠能答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即出众僧无不为之折服,印宗见惠能语出不凡,便邀请他入室详细询问:“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这才将珍藏的衣钵出示,当得知惠能的身份后,便在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由此惠能的声望与日俱增,后终创佛教南宗一派,成为南禅开山祖,并压倒北宗神秀等派,独崇佛坛。为了纪念六祖慧能在光孝寺的“风幡论辩”,寺院内专门建造了一座风幡阁。
寺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七层铁塔,这两座铁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铁塔。西铁塔建于五代南汉大宝六年,该塔是南汉皇帝刘鋹的太监龚澄枢与他的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联名铸造的,后因房屋倒塌,压垮了四层,现仅存三层。东铁塔铸于五代南汉开宝八年,以南汉主刘鋹的名字铸造,塔身上铸有900余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据说,初成时这座铁塔全身贴金,有“涂金千佛塔”之称,可见当年这座佛塔是何等的金碧辉煌。
在瘗发塔的旁边有一棵古菩提树。据说,在六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和尚来到光孝寺,将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种移植在这里。他预言:将来必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受戒。后来,惠能果然在这棵菩提树下剃度出家,应了智药三藏的预言,这棵菩提树于是便被视为神树。以后,凡是到光孝寺的游人,不论是凡夫僧徒,还是达官平民,必然膜拜这棵神树。如今看到的菩提树虽不是原株,但它却是原株的真身。原树于清嘉庆五年被台风刮倒而枯死。在此之前,韶关南华寺曾在这树上截枝移植。嘉庆七年,光孝寺僧众又从南华寺截枝补种于寺内原址。这棵菩提树历经了数百年风雨,至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六祖堂在瘗发塔的旁边,建于北宋真宗年间,是为纪念六祖惠能而修建。堂内有座六祖惠能的雕像,神态安祥,表情中充满了智慧。在光孝寺内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文物古迹众多。如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大悲幢,南汉的东西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苛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