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都烙馍”的来历

往事

“怀都烙馍”的来历

武陟曾被刘秀定为战时首都,称为怀都。武陟人两千年来一直把烙馍作为日常主食,独具地方特色,被誉为“怀都烙馍”。提起“怀都烙馍”的来历,还有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哩。

刘秀在怀都(今武陟)扎下大本营,在怀宫中发号施令,派遣十一员大将围攻洛阳。时值酷暑,赤日炎炎,如蒸似烤,热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前方战事紧急,后勤供应极为困难,天热火燎,饭馊馍霉,前线将士难以下咽,勉强吞下胃去,则免不了腹疼肠鸣,跑肚拉稀,一躺倒一大片,战斗力急剧下降,把刘秀急得两眼冒火,满嘴起泡。祭遵见状,为主分忧,扬鞭策马二十余里,飞速赶到小董村,向董永和张七姐紧急求援。

正午的太阳格外狠毒,祭遵浑身汗水直往下流,年已五十多岁的董永听了祭遵的诉说后,也是走里实外,脚步转圈,思考不停。董永的妻子张七姐指着放在石板上已擀好的大面叶说:“咱先下面叶吃饭吧,要不然,这么毒的日头,不下锅煮也给烙熟了。”张七姐的这句话使董永豁然开朗,顿时有了主张。他让张七姐在石板下烧火烙面叶,烙熟后一吃,香甜可口,别具风味,董永嫌石板烙馍时间缓慢,就又改在薄铁板上烙,时间大大缩短。擀好一个圆圆的大面叶,不用刀切,放在薄铁板上,铁板下烧火,面叶两面一翻,即刻便熟。董永对祭遵言道:“此种烙馍比蒸馍、烧饼都要简单快捷。烙馍卷上大葱大蒜,可治跑肚拉稀,卷上荆芥、黄瓜,可防上火中暑。一顿吃不完,皮薄易干,便于保存,不会变味。”祭遵听了不禁拍手叫好,连称言之有理。

在祭遵的组织下,年已五十多岁的张七姐老当益壮,带领怀县(今武陟)妇女踊跃支前,日夜赶制烙馍。大批烙馍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前方将士吃了烙馍,疾病顿消,身强力壮,斗志昂扬,连打胜仗,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刘秀大赞烙馍之功,封其为“怀都烙馍”,还表彰张七姐为“支前模范”。

刘秀进洛阳当上了皇帝后,还时常爱吃怀都烙馍。宫中御厨为了讨皇上欢心,就在怀都烙馍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花样翻新,开发出了用硬面、发面、烫面、糖稀面、油面、菜面、稀汁肉面等做的芝麻盐焦烙馍、油层烙馍、蜜糖烙馍、单层菜烙馍、双层菜烙馍、肉末烙馍、三鲜烙馍等等数不清的花色品种,并把烙馍提升为御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盛誉之下,怀都烙馍就从洛阳皇宫传遍了全国,成为普天下老百姓的快餐美食。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往事
  • 趣闻 几度温柔
  • 趣闻 贤情女人
  • 趣闻 润兴郎
  • 趣闻 啸垄君
  • 趣闻 三汾妕慹喥
  • 趣闻 和正氏
  • 趣闻 久伴
  • 趣闻 奕奕
  • 趣闻 天晴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