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文笔峰塔的传说
娅芳氏
文笔峰塔,与泗州塔一样,是唐河的一个标志性古物。它与泗州塔遥相呼应,形成了唐河的古塔文化和奇观。
传说,北宗期间,皇帝李世民,在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东南方雾气腾腾,有一块乌支,可地下井、塘、沟、堰、到处无水,只有一条南北弯了三十一处的大河(即:唐河),而大地上到处都是几尺深的地来缝,禾苗干枯为黄草,人畜绝水,大地还一遍炽热,人人携儿带女到大河中去,又听“咔叭”一声,一座大山倒在河里,又见众人抬一个龙头在河里举起,而且和尚们长满头发手捧佛珠在念经跟着。
李世民一觉醒来,猜不透梦中的所见,究竟是咋回事!这个梦是吉?是凶?百思而不解。第二天上朝,皇帝李世民就将这个梦讲给文武百官们听,请他们圆这个梦,但无一人敢圆这个梦,最后,宰相魏征说:“禀告陛下,我昨晚详观天象,东南方烟雾迷漫,黑云一片,稳如泰山罩着星晨一动不动,我即回观看“推背图和阴阳八卦中,发现春夏、秋冬,运转周数。南、北、西、东正冲东南、金、木、水、火、土、此五行正是乎数,可“水”阳,金木、火土衰必有水灾,洪水瀑发,危害一方百姓的生灵。过去臣听说希腊一个承相讲过,跟皇帝您做的梦一样,和尚长发手捧珠念“阿弥陀佛”。人举龙头水中过,必是国家大灾大难,只能用“仁义去解方能国泰民安”。于是,皇帝李世民就即赦谋士蒋捷等人速去东南方明查暗防。
当时,唐州是各朝各代文争武夺的重地,谋士们到了唐州后,只见一遍黄荒,人们都在大河两旁,并在河中间将龙头高高举起,当地人们还流传:“唐河的弯,白河的滩”之说,在唐州转了三天,唐州城上空,仍然是乌云滚滚就是不下雨,地上象下火一样闷热,发现唐州三面环山,是个船地,唐州的泗洲塔是个船头,但没有船尾,想必是这个缘故才危害了一方生灵,于是就上秦皇上李世民。李世民一想:我在唐州湖阳所生,我的童年又在那习练兵法,那里人杰地灵,又是南北、东西的要道,李世民为了报达唐州人的恩德和震着洪涝灾害,就下旨在泗洲塔的东南方四里的地方修一塔,这样首尾相应,水涨船高,百姓们就再也不会受洪水之苦了,并赐舍利子九粒,拨银万两,限唐州知府一年内修成宝塔一座。
唐州知府那敢怠慢,立即筹划召集能工巧匠几百人,亲临监工,当塔垒到第四层的时候就无法再垒了,因人够不着,砖头无法抵上去。知县想了一天一夜,也未想出办法,又是抓头又是挠耳。第二天夜里,知县做了一梦,梦见一个银须一尺多长的白胡子老头,眼睛炯炯有神,非常精神,潇潇洒洒的站在他的床前,只见人来往担着土垃,在他身旁倒土,不一会儿就堆在了老头的脖子跟儿,马上就要堆在他的头顶上了,只见那白胡子老头,一抽身飘然而去。这时,知县惊得一身冷汗,突然醒来,马上坐起来,原来是个梦。这时觉得也睡不着了,干脆就穿上衣服在屋里转动苦思,想如何往上垒塔,又想起了刚才做的梦,他又拿起花笏筒放在大方桌上,用手比划着,一层层的用土堆好,若垒好一层再堆一层,其不是可以往上垒了吗?这时他马上把师爷喊了起来,把刚才的梦和自己想的办法告诉师爷,师爷立即省过来了劲说:“这是神仙打救,就用这个“土围脖子的堆土法就行”。于是,师爷就站县太爷,淋浴更衣,搭轿就到北阁城皇庙,烧香许愿。
知县来到了工地,几百人正坐那儿发愣,知县一声令下,开始动工,挑里挑,担里担,抬的抬一会儿土拉可将前三层围在了中间,这时几百人哗拉跪了一大片说:“谢大老爷的恩德”?县太爷忙说:“都请起来,要谢神仙指点,这全是万岁爷的洪福啊”。工地上人来人往,各干其活,无人偷懒,如期完工修起了一座起命叫“文避风”之塔。
传说,当时起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因三面环山,船遇大风浪,必停避风港内,所以,当时设计为船头正应着桐河咀,那里一个深潭,常有一条龙出现,而且船可往南、北、西三个方向撑去。这样唐州就能出能进平安无事了。
此塔们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为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边形,塔身分九级,第一级直径5.1米,周围部长17.28米,塔身高30米,外形挺拔秀丽,与泗洲塔遥相呼应。第一至八级塔檐下,以砖做出外椁柱头,补间斗拱(变体斗拱)及平座形象,第九级塔椁权有外椁斗拱,无平座,第一级塔身为实体,第二至九级塔身中空,其中二至五级为圆形,以上为方形,在二、四、五、六、八级均交错辟以拱形门、窗,其上部嵌以石雕佛龛,第九级南北嵌以小佛念,塔身第二、二级镶嵌汉白玉及白色大理石塔铭;西南第二级和东南第三级分别刻“甲秀”、“光联”、“天中”、“凤凰朝日”等文字,图案近10方,塔顶为一米多高的铜质塔刹做出宝珠、基座,四周以铁链固定于塔顶,塔底有舍利子九粒。
从此,文避塔与泗洲塔遥向呼应,泗洲塔是船头,文避风塔为船尾,避免了一场大灾大难。至此以后再大洪水唐河最多满槽,水从来也没有上过西河头的疆层坡。
说也奇怪,自塔垒成之后,烟雾、黑云全部散去,太阳出来了,又下起了蒙蒙雾细丝雨,枯列的庄稼又慢慢地反醒过来了,发芽、开花,结果。从此,唐州风调雨顺,万民得安、五谷丰登。
该文避风塔因以后糟雷击,相继于清康熙辛年,即一六七一年和乾隆三年,即一七三八年两次进行重修,特别是据清康熙辛亥卑的一六七一年,重修该塔时记载:“以碑利文,以峰众笔,故曰文笔峰”。从此,文避风塔就变成了“文笔峰”塔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