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安丧葬习俗(3)
香灵
八、过三天
过三天圆坟是一重要祭奠形式,旧俗里,是阴宅上梁的日子。就是在葬后3日(下葬日即算一日),给逝者坟头培土整形。男孝子及族门男人们,必须赶在日出前完成添土,原因:一,富人厚葬,怕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盗墓猖獗。是富人厚葬后为防止墓穴被盗采取的看护措施之一。即使一旦被盗,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整理完好。二,穷人薄葬,怕羞。过去,贫穷人家由于买不起棺木,常常就用一领(片)苇席包裹着草草掩埋。为防止被某种动物餐尸,一旦发生,将愧对逝者和无法面对众人。
日出后女孝子及族门女眷上坟再祭。先将停灵时棺前供品摆放在坟前,族门女眷将自家为逝者包的饺子(每家必须包25个)也供在坟前,然后开始烧纸,一边烧纸一边喊着死去的人来拿钱,这时候大家是谁也不许哭的,说是怕死了的人听到了会留恋这些人,走也走的不开心。最后磕头行礼,将所有祭品在坟前掩埋,意为让逝者在去往阴间的路上食用。所有食品可以吃一些,说吃后不会犯牙疼。
嫡系家属都要穿戴孝服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受到晚辈们的祭奠,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圆坟时将逝者生前的衣物一起焚烧,权作由逝者带走。
九、过五七
按出殡日计算,每7天为一祭墓之日,第一个7天,为“头七”,35天时为“五七”。过头七,在院内排水口处燃烧纸钱。院内排水口,称神道。以为在此烧纸钱逝者才会收到。
过五七时,认为逝者灵魂在家未散,要做送逝者灵魂西行的仪式,也是对逝者葬后的第一次隆重祭奠。儿女要为逝者扎制全套纸活,摆在院中,即住房一套,车马.家具.电器一应具全。现在不扎车马改扎轿车了。把逝者的照片供放在堂屋,前面放下一张桌子,将姑太太置办的席品供上,各至近亲戚要买四样祭品也摆上,荤素碗碟和干鲜果品一应具全。设火盆,要不时焚烧纸钱,孝子们于傍晚守至午夜。其间,大家动手将部分纸钱每张折叠成一条状,过夜后送灵用。
仪式先从里屋开始,是由逝者儿子或儿媳点燃一条纸钱,在屋内四角边晃边念叨:爸(妈)您走吧,我们把您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好了,家人一切都好,我们兄宽弟忍和睦相伴,放心的走吧......然后,就此一条接一条的对燃后放在地上,从屋里至院内,至街上,直至村外,在一十字路口中央把所有纸钱和全套纸活燃尽,妥善处理后回家。
十、守孝
守孝一般为自身(服孝者)为父母服斩衰三年,为祖父母服齐衰一年,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而高祖父母为齐三月。
孝子要守孝制,服孝3期,每期9个月,共27个月。以后改为1年或100天。服孝期间(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至今,若家中有丧事,三年内每过春节,不许去各家拜年)。家中女眷也要素妆。
20世纪30年代以后,佩戴黑纱的习俗在旧城居民中开始流行。但这种黑纱的佩戴是在死者下葬以后开始。30年代末,市内出现马拉的四轮灵车,因其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40年代开始在中等人家流行。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仍采用由“六十四杠”的棺轿送葬,讲究大出殡,以显示其地位和满足上等人的虚荣。
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提倡火葬,倡导“厚养薄葬”。但此时至70年代初这段时间仍有土葬风俗,属于两种丧葬制度并存时期。丧葬礼俗开始变革,孝服的缝制趋于简单化,只需戴孝帽、系孝带,孝鞋也只须简单用白布封上即可;葬后百日内只要求戴黑纱;妇女在此期间稍忌艳丽服色和浓施脂粉;停尸起灵的时间也缩短到3天;亲友邻里送礼一般送花圈,至于马、牛、轿、车等扎彩几乎绝迹。这样,从服丧到圆坟,仅1周时间便可以结束整个丧礼,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和开支。
70年代中期以后,彻底废除土葬,除少数民族外,汉民族全部实行火葬。火葬的实行本已简化了土葬中的繁琐仪礼,但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世俗的心态变化,旧有的丧礼又被搬到了火葬的礼仪中。特别是从80年代末开始,在城乡农民和市民阶层中又兴起了大讲排场、铺张攀比之风。虽然停尸起灵的时间仍是3天,但办扎彩、穿重孝、诵经(多为放录音)、送路等形式有所抬头,一度曾被禁止的送花圈习俗又被演变为送花篮,并以门前花篮的多少来显示地位、财势和人缘好坏。
丧葬礼俗仪规相当繁缛,其封建迷信色彩的浓重,有些是令人费解的。辨证的审视,它具有的宗法伦理,在某种意义上,对道德思想还是有着规范作用的。无论是出于真正孝心,还是随波逐流,都在按部就班的操作传承。
在当代的传承过程中,必将是由过去的繁缛到简单、由简单复归繁缛.再由繁缛复归简单。在无法预测的将来,旧的繁缛的丧葬礼俗,必将会被现代的、更加时尚的、简便而隆重的、破除形而上学的丧俗礼仪所冲淡,直至替代。旧的礼俗仪规必将成为一种停留在“视觉欣赏的民俗民风文化”中。其依附在封建迷信层面上的东西会逐步被摒弃,而建立在道德层面的宗法伦理.还将有所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