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埔高陂镇“迎景”民俗

奕卓

广东大埔高陂镇“迎景”民俗

从清末开始,大埔县高陂镇便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举行“迎景"的民俗活动,也是传统的迎神活动,当地人又称之为”闹二十一埠“。迎景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旨在祈求”大帝“庇佑当地民众平安,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还借以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

在农历正月二十一那天,高陂地区的民间艺术,如汉剧、木偶、舞龙、舞狮、舞鲤、八音等,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到镇里各显身手,热闹一晚。当然,张贴对联,为传统节日抒情写景,增光添彩,乃是迎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街道上来自各乡村群众,那天晚上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令人向往。

正月二十一清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亲朋满坐,等待观看“景色”。

迎景队伍有八音大锣鼓、舞狮、花灯、彩旗、八人抬的“景”架,以金童玉女扮演古人,穿着古装戏服,在架上表演动作哑剧,配合汉乐、八音班,随着以男女老少扮演的古装怪脸的哑剧,二边排坐着少男少女,手堤带叶竹杆的摇标,并轻轻摇摆,一路招摇,摇遍各条街道,从上午一直至晚上十时结束。

随着迎景完后,人们又赶到沙坝的戏棚边看大戏,直到下半夜天亮,人们还不愿离去。当日有上千人在祠堂祭春,晚上又举行赛笛、赛弦,吹吹打打的古乐,老人们尽献出各种不同的绝技绝活在表演,处处热闹非常,人山人海,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此项活动结束后,标制着春节已过去了,人们转入春耕春种,新的一年开始了。

历史沿革

素有白玉城美誉的南囯瓷都大埔县高陂镇赤山村与乌槎村交界的下湾,有一座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庙顶作有双龙戏珠的马鞍亭五显华光大帝庙。相传高陂马鞍亭五显华光大帝和湖寮的保生大帝是亲兄弟,兄弟二人分别在高陂和湖寮行医,提壶济世,免费给无钱的百姓医治,当地民众深受其恩。后来兄弟二人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分别在高陂赤山的下湾(马鞍亭)和湖寮黎家坪建了两个大帝宫。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当地民众不约而同到大帝庙上香,持续不断。一是感恩,二是祈求四季平安。

据说近代抗日战争时期,马鞍亭大帝公便披上了一层神的光环。相传潮州沦陷后,日本对白玉城高陂虎视耽耽,派兵沿韩江而上,并派飞机飞到高陂上空准备轰炸。可是日本的飞机飞到高陂上空时,只见一片云海,找不到轰炸地点,只好灰溜溜地飞走了。

人们传说见到马鞍亭的大帝公于现在高陂镇政府后面中山公园山顶的神象地顶,身穿白衣,手拿仙扫,把高陂装进云海之中,使高陂躲过一劫。从此,高陂便有了每年正月二十(天穿日)迎大帝一俗。

正月二十迎“大帝”,由街道福首(理事总理)牵头组织举行迎“五显华光大帝”,“大帝”由四人抬扛从赤山马鞍亭出宫,巡游市区各条街道赐福,队伍最前面的是二面大锣鼓鸣锣开道,然后是二牌匾上面分别写上“肃静”、“回避”,紧接着抬“大帝”队伍、舞狮队、花灯队伍、彩旗队伍等,街道沿线家家户户摆上丰盛的祭台,善男信女们争先恐后上香迎接,整个街道灯笼、对联映眼红,锣鼓鞭炮响彻云宵,街上一时车水马龙,一派十分热闹景象。

巡游街道后,将“大帝”抬至韩江河畔的大沙坝预先搭建好的大棚内,棚前门有一对联语:“宝镜光瑶,中院元宵天不老;银灯辉煌,五更三点月留人”。棚内摆设十分丰盛的祭台,棚下人们不断上香祭拜,鞭炮声、锣鼓声连绵不断,场面十分壮观。

1958年开始,单独的迎景活动很少举行,人们把农历正月二十日迎大帝活动和正月二十一日迎景活动合并在正月二十一日举行,且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陂正月二十一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焰火腾空,鼓乐喧天,浩浩荡荡,万人空巷,闻名遐迩,经久不衰的大型迎景(迎大帝)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奕卓
  • 趣闻 尔柳酱
  • 趣闻 烟波的蓝
  • 趣闻 若芹
  • 趣闻 边缘人
  • 趣闻 新觉氏
  • 趣闻 顾城怜
  • 趣闻 捆绑的心
  • 趣闻 子璇
  • 趣闻 凌剑天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