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标志 汤瓶牌

飞鸾桑

回族的标志 汤瓶牌

汤瓶古时称“军持”或“君池”,意为水瓶或水壶,制作工艺和样式源与古波斯一带,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其制作工艺水平达到鼎盛。“汤瓶”的来历与回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传,755年至763安史之乱期间,即安禄山、史志明谋叛,唐王因兵力不足,阻挡无效,为保江山,唐王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国。大食国国王派大将率兵五千前来相救。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平息了叛乱。在唐王的执意挽留下,约三千名将士留居长安。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还命令工匠,依照波斯一带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按级别分发,供日常洗漱之用,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唐壶”或“唐瓶壶”,后来国人就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贸易往来,汤瓶不仅在回回人生活中有着多种用途,在中国其他民族日常生活器皿领域内也产生了广泛地影响,至今在很多饭店、和家庭中常用的茶壶、醋壶、酒壶以及装饰用品等器具中,仍保留着很多“汤瓶”的样式和风格。

回族人有不用“回头水”的常规,这种大肚小嘴的水瓶使用起来既卫生又方便。回族人有句俗语:“没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强调了回族人应讲卫生的本分。汤瓶壶嘴较小,使用时倒出来的水流也很细,体现了节俭的精神。

自明朝“汤瓶牌”成为回族的专用标志

历史上的回回人东迁时,不是一下子就来的,而是前后陆续来的。一些走在前面的回回住在沿途有人家的地方,他们惦记后来的人,给后面的人准备吃喝,又怕后面的人不知道哪一家是回回,就把汤瓶壶放在窗台上,后面的人一看就知道。后来汤瓶放下一个,被人偷走一个。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木板上画一个汤瓶,并写上回回字,后面人一看就明白。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卖东西,开饭馆,就挂上汤瓶牌瓶表示自己是回族。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飞鸾桑
  • 趣闻 香凝
  • 趣闻 泰平子
  • 趣闻 冷残影
  • 趣闻 慧巧
  • 趣闻 绍祺酱
  • 趣闻 谷兰
  • 趣闻 平春
  • 趣闻 清懿
  • 趣闻 庄雅子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