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肺腑的潮剧后台歌
合英郎
但凡喜欢潮剧的人,相信都曾被演员的表演感动过。诚然,演员对剧情的演绎是直接引起观众共鸣的主要方式,然而,有时借助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同样能令人受到强烈感染。其中,后台歌便是一例。
后台歌,顾名思义,就是由幕后演员在后台内所唱的曲子,一般有独唱、对唱、合唱几种形式,在一出戏中往往起到过渡剧情、渲染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的作用,是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表现方式。
有些戏的剧情时间跨度较大,对不须仔细表述的内容,后台歌便是最好的过渡方法。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古装戏时,潮州市潮剧团演出的《宝莲灯》。三圣母私配凡尘,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之下,时间一晃便是15年,儿子沉香长大成人。15年间发生的事何其多,如何表述?幕开时,后台歌便唱:“寒来暑往十五年……”15年来发生的一切,通过一句后台歌便一表而过,使整出戏能腾出更多时间来演绎重要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剧作家要表现某些剧情脉络,不一定都得由角色主体自己作叙述,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后台歌等舞台客体的映衬来达到效果。如上述的《宝莲灯》,在后台歌声中,刘彦昌登上华山,此时后台继续唱:“骨肉分离各一天,圣母压在华山下,幼儿失落在路边。寻亲足踏荒山遍,念旧神驰古庙前。” 刘彦昌虽没有一出场便唱述15年来的不堪景况,但通过这段后台歌,特别是最后“寻亲”、“念旧”等句,刘彦昌孑然落寞的身影出现在舞台,伴随着一声“圣母,彦昌来了”的念白,已足令看戏的人不胜唏嘘。
又如潮剧电影《刘明珠》,刘明珠闻知其父刘光辰被害的噩耗,只身上京为父报仇。剧本没有安排刘明珠诉说长途跋涉的艰辛,而是通过“弱女奔驰笃孝思,不知疲倦不知饥,汹涌波涛艰险渡,荒山庵寺暂依栖,颠沛流离风雨里,道旁昏倒病难支”几句后台歌,将弱女子途中经历的颠沛流离表现无遗。
还有《二度梅》的“重台别”:陈杏元被迫和番,在重台上与夫婿梅良玉相叙诀别。这场戏最后,梅、陈两人在随从的声声催促中步下重台,此时后台歌唱道:“今朝分别在重台,再要相叙梦里来,分别在重台,相叙梦里来,梦里来……”通过反复的歌咏,体现了梅、陈依依惜别之情。《葫芦庙》中的后台歌也非常感人。娇杏与香菱失散后重逢这场戏,遭受变故的香菱已不再是幼年时那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英莲,而变得木讷、呆滞。娇杏见状伤感不已,轻唤她的乳名:“英莲小姐,我是娇杏姐姐。”尔后,娇杏便哽咽不语,此时后台歌响起:“幼年情景依稀在,泪雨纷飞喜又哀。亲情似海难分舍,相伴回乡慰慈怀。”后台歌唱出了昔日一对情如姐妹的主仆,在历经沧桑后已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到从前,听罢催人泪下。
深受好评的《莫愁女》,后台歌的渲染烘托功不可没。邱彩云使出“借刀杀人”计,胁迫太医以给徐澄治病为由挖取莫愁双眼作为药引。随着银凤一声“莫愁,过来啊”的使唤,后台歌唱出:“可怜弱女无依凭,任人摆布任欺凌。莫愁,莫愁何所有?明眸一双亮晶晶!”短短几句曲,将莫愁的不幸遭遇再次推到观众眼前。最后一场,当莫愁与徐澄双双投湖后,后台歌以“碧波清清葬双魂,花是妹妹叶是君。莫愁湖中莫愁女,坚贞美名代代存”作为全剧的终结,点明了剧目主旨,歌颂了美丽的爱情。
不只古装戏,现代戏也不乏感人的后台歌。潮州市潮剧团演出的现代潮剧《回唐山》第一场,因祖国时局变幻而睽违故乡多年的泰国华侨凌万里,回潮汕见到久别的妻子杨桂英,此时凌、杨夫妻没有马上互诉衷肠,而是通过后台歌唱:“别时容易见时难,骤会俄顷更愕然。昔日芳华何处去?换来珠泪滴腮边。”特别是这一句“见时难”的拉腔,寓意深刻,扣人心弦。又如现代潮剧《蝶恋花》最后一场“上重宵”:杨开慧就义后,将毛泽东的怀念诗词谱为后台歌作为全剧结尾:“我失骄杨君失柳……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忽闻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每当听到“问讯吴刚”和“忽闻人间”这两句,看戏的人不禁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