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的丧葬习俗
旻骞
俗语有言:一去二三里,各处一乡风。丧葬,是人生最后的一项重大仪程,虽然活人都要对逝者进行最后的安顿,但各地的安顿方式却大有不同。
竹山,地处秦楚巴蜀腹地,丧葬习俗不仅杂烩了秦楚巴蜀遗风,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弥留之际的人在行将西去之时,要知道给亲属尽量留下遗言,那遗言一旦出口,后人就应当象圣旨一样遵照执行。连遗言也不听从的后人,就会被乡邻视为不忠不孝。其次则是要有人在床前为亡者“送终”。有人送终,是亡人的造化,证明他有后人,有亲属,有知己。否则就是无儿无女的“孤老”,或者是儿女不尽孝道。当然,也有亲人赶不拢场的,则另当别论。没有赶上送终的亲人便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可是,不是亲属的人赶上了送终,心里就很不舒服,甚至认为自己要开始背时了。
一旦弥留之际的人断了气(再没有呼吸了),就要找一个瓦盆,随便烧几张火纸,是谓“落气纸”。落气纸一烧,就赶紧给亡人脱光从前所穿的衣裤——洗澡。人生最后一次洗澡,是象征性的,只是揪一把热水手巾,在其前胸搽三把,在其后背抹四下,所谓“前三后四”。洗澡毕,由亡人最贴己的亲人先穿几分钟“老衣”(也称寿衣),叫做“热身”。由活人热了身,亡人穿上也就不冷了;同时,对先穿老衣的人,是优惠待遇——是一种祝福,也即他(她)已经穿过老衣了,死神就不会再纠缠他;起码可以消灾免祸呢。亡人的老衣,一般是上七(件)下八(件)——避免了七上八下的不吉利;有条件的可以是里外全新,没有条件的,也可以是面上的衣裤全新。(当然,条件特坏的,一张破席子也卷人啊)老衣穿上以后,要羁腰带。那腰带,是白色坯子线。亡人是多大的岁数,就悠多少股坯子线给绑上亡者的腰间。
接着,给亡者穿鞋。那鞋子,虽然有帮有底,但是鞋底是不用一针针细密密地纳。爱好的人家顶多也就在底子上纳出个凸起线条的象形“寿”字;鞋底上还要留出两段线绳,给亡者穿上脚以后,再用线绳把双脚给攀连起来,谓之“攀脚绳”——意思是阳间的路该同志已经不可以再走了,只由魂魄朝阴间飘荡。老衣寿鞋穿毕,要在亡者口里放一枚拴线绳的铜钱(现在改用钢蹦儿),叫做“噙口钱”。竹山有爱叫穷的人,往往要说自己连噙口的钱都没有,就是这个来历。噙口钱一丢,再给亡者的右手颈套上线绳串起来的如小月饼样的麦面饼,叫做“打狗饼”——是怕亡人新上阴间的路,有恶狗相拦截,好让亡人有哄狗让路的食物。
接下来,再看看亡者的眼睛和嘴巴是否都闭上了。眼睛不闭,是说明亡者的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很多要办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办好;嘴巴不闭,是说明生前或者是病中想吃的东西没有吃到。为了避免外人看见那种状况说闲话,就要一面给亡者祷告,交代,道歉,一面用手巴掌朝拢揉捏,直到揉捏拢为止。生怕外人说死不瞑目,死不闭嘴。然后再用一张火纸把亡者的面部给遮盖着。本意是亡者已经不可以再见天,还有个作用是掩盖了亡者面部的变形变态,以免有碍观瞻。
接下来,并不直接入棺,而是要准备一块门板,把穿戴齐整的亡者先捧抬到门板上停放一个时辰,叫做“下榻”(我不知道大宾馆为什么对贵宾就寝叫做下榻)。下榻时辰既过,就是正式将亡者入棺收敛了——棺材内底层要铺草木灰或者是碳灰(主要是起吸水防潮作用),再铺垫皮纸,然后才铺被褥,让亡者躺下。亡者的头部空隙,用泥瓦加塞,脚下空隙用青砖加塞,意思是上有遮雨屋,下有立足地。两边空隙用火纸卡塞,意思是亡者携带的有现钞。
把亡者安顿妥帖了,由众人捧棺送入灵堂——寿终正寝的,在自己家里死的,停放在客堂;非正常死亡的,或者在外边死亡的,则不许进入客堂,而是在大门外另搭棚房停放。
棺材的停放也有讲究,亡者上面再无长辈人的,是平正的一字型横置放;头上还有长辈人的,是斜一字型偏置放;满花甲岁的人,不叫“化生子”,略斜放即可;这一程序,证明了亡者应享受的名分位置的等级规格。固定棺材的用品,竹山西部地区从前使用的是竹篾,叫做“软腔篾”。在棺材底部前后置两横木方,籍此攀连软腔篾。后来竹缺,都改用三根扁体铁抓钉(叫做“棺材钉”)。
棺材钉是连接棺材底和盖的专用钉,分男左女右,男左手边钉一,右手钉二;女则反之。不过,棺材钉并不及时加钉,而是要等亡者的亲属亲戚朋友全部到齐看望了最后一眼,或者是出殡的前夜才加钉。这有两个作用,一是总希望亡者还能够活转来;二是不落亲属说没有让最后看上一眼的闲话。加钉棺材钉的程序叫做“泥梓口”,也叫“抿梓口”。“故乡”很文的叫法是“梓里”,竹山人是取其文雅意思。在棺材上加固了软腔篾和棺材钉以后,就封死了亡者回梓里的门径口径,那泥梓口的泥象抿一样都做动词用。
棺材放,灵堂起,要请道士先生进门,定出殡的日期。一是有“闭”日不论婚,“开”日不作葬之说——亡人之路怎么能够开放呢?!二是道士先生进门就观察出了这一家的经济条件闹不闹腾得起,闹腾得起多少日子,然后就决定(一般是)三至五日不等,也有犯忌日的,十天半月也不稀奇。但最少是要停放三天。也有停放不起三天的,就从死亡之日到出殡之时做虚三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