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风土人情

醉南

湖北荆州风土人情

一、荆州人建筑习惯

荆州一带民居,分乡村民居和城镇民居两大类别,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类同,基本格局仍取四合院样式。

乡村民居。大门后面是门厅,通常置放石臼、风车等碓舂器具;天井两侧是厢房,是子、媳居室。正房为三开间,中间是堂屋(明间)两边为正房(暗间),左侧正房是祖父母卧室,右侧正房是主人夫妇卧室。左右厢房与正房间各留有过道,左侧通牛栏,右侧通厨房,屋后置厕所。在屋后水塘与房子之间,是竹园和菜地。竹林既可遮阳挡风,又可将青竹砍伐上市交易或编织竹器。是一种相对完整的家庭经济格局。

城镇民居。多取四合院结构,临街房屋第一间通常为店铺,开间为三间,中间是穿堂,两边房屋为店堂,当街设梭门,门板可拆可装,以便开门营业。穿堂之后,设一道封火墙,穿堂与封火墙之间,通常以亮窗衔接。封火墙正中的大门后,常设影壁,以防外人窥视内宅。宅院天井用青石板铺设,左右厢房临天井一侧的房檐伸出以为两檐。堂屋临天井一侧装格式房门,正房结构呈长方形,临天井一面装配窗扇以采光通风。堂屋用板壁隔成,阁楼的楼梯设于堂屋后面,楼梯下隔成一小间称后厢房。如此数进相联,组成整幢住宅。后院常有水井,厕所和厨房设于后门两边的厢房之中。整幢房屋大进深,多天井,对称布局。夏天各进间屋室因有穿堂相通,凉风习习;冬天则因有外墙环护,寒风不易侵袭,故有“冬避风,夏阴凉”的优点。

二、龙舟与食粽子

端午节

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在荆沙市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貌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赛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代代相传,沿习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众说纵纭。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食粽和竞渡均与龙有关。但就荆楚古俗和全国习俗而言,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的政治主张而遭到奸臣的陷害,被顷襄王放逐。屈原听到楚国被齐国攻破的消息后,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石投汩罗江而死。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载:“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又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筒贮米祭之。”至今,赛龙舟和食粽子在荆沙各地蔚为风气。

赛龙舟

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曰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了江陵赛龙船的盛况:“湖北以五月望日为大端阳,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现在每年到了端午节这一天,荆州市各县市的竞渡处所,赛龙舟的船只最多的百余只,最少的也有十余只。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奋力划舟的青年桡手,赤膊上阵,争先夺标的场面,热烈的气氛,动人的场景,人仅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激励人民斗志,发扬拼搏精神的典范行为。

食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以有尖角和黍料为原料而得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筒贮米祭。其遗事,亦曰筒粽。”竹筒贮米,并非食用,而是投江让水中所谓蛟龙及鱼虾等水产动物食之,免它们吞食屈原的尸体,这则记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屈原的敬仰与崇祀。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究其渊源是为了怀念、崇祀屈原。这种悼念活动,年复一年,流传开来,便成为祖国各地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荆州各地制作的粽子品种繁多,有白粽、肉粽、甜粽、咸粽、豆粽、豆沙粽、枣泥粽等。端午节食粽,除纪念屈原外还有其独特之处。一是亲朋之间表达友谊,将粽作为应时佳品,相互赠送;二是祭祀祖先;三是给小孩子佩戴“宜夏避恶”;四是斋僧。在江陵、松滋等县市城镇、乡村,端午节有向寺庙、道观送粽斋僧、赠道的习俗。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醉南
  • 趣闻 哲丽酱
  • 趣闻 灵凡君
  • 趣闻 清风挽
  • 趣闻 湉湉
  • 趣闻 怀玉酱
  • 趣闻 余生
  • 趣闻 狂想曲
  • 趣闻 妙蝶
  • 趣闻 幻想曲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