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国婚嫁习俗(2)

芝宇君

完婚

完婚俗谓“小登科”,极为隆重。

1、准备

完婚前一天, 男方鸣炮晓示乡邻,收受贺礼,新郎四出邀请亲朋,路远者备车接。帮办人将屋字院落整饰一新,院内外遍贴大红喜字,门楣上喜字倒贴,意喻“喜到”。喜堂搭于堂屋外左侧,正面贴大红喜字。喜桌上放柽子、粮斗,斗内蓄粮,红纸幔顶,上插秤杆。新房内被褥叠放整齐,窗明几净。至晚新郎由本族男性长辈或平辈较其年长者陪同请家族长辈赴婚宴,俗称“拜门”。是晚,男家通宵达旦备办婚宴及有关事宜。

2、迎娶新娘

明、清及民国时期,迎娶新娘用轿。新郎乘官轿,伴郎(俗称娶客[qie下同])2人乘暖轿或轿车。同时备花轿(子母轿)、炮铳,邀鼓吹。富户豪门多前一天晚上发轿,炮手开道,鼓乐随行。至门,新郎大礼谒拜岳父母,女家款以盛宴,通宵达旦。将近良辰,新娘盛妆,于闺房内入子轿,先由兄弟辈2人将子轿抬出,再入花轿,鸣炮起程。一般户迎娶新娘,亦备花轿,一般早起发轿,不入女家。女家在门外以酒菜待客,谓之“小待”。女家送新娘的人有男“送客”(一般由叔、兄担任),女“送客”(一般由婶、嫂担任),另有一小男孩随之,称“挎轿的”(后称“压车的”)新娘上轿怀揣铜镜(谓照妖镜),胸别钢针。过河桥或遇他家娶亲队伍炮手放炮,新娘折钢针,谓避邪。解放后,迎亲骑马,男女披红戴花。20世纪50年代改坐篷车,六七十年代改骑自行车,80年代县城多用汽车,农村多用拖位机,少数用汽车。如今多用8辆汽车。

婚礼

花轿进门,鸣鞭炮,生肖相克者回避。新娘由子轿抬至天地神位前(俗称“掐小轿”),男方女眷一人扶新娘登红毡下轿,新郎、新娘拜天地。然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盖头,女眷手托托盘为新娘象征性开脸(在脸上虚铰十字),土布铺路导新娘入洞房。堂屋上门槛放两块粘糕(意寓迈门高),门内放一副马鞍,下置两个染红的鸡蛋,炕沿下放石头(意寓平安给子)。新娘跨鞍、踏石,上炕,坐炕洞处(意寓婚后日子热火),然后梳洗,由女眷陪同入席。上房内“娶客”及族中长辈陪男“送客”入席。该两席谓之“官席”,主人竭力营办,务尽丰盛。宴罢,于天地神位下,新娘向婆家长辈逐一行礼,长辈赠钱币(俗称“拜钱”)。拜毕,“送客”观新房,谒家主,询问回门日期,并嘱“诸事多担待”等语,即告辞。是日,男家宴请赠喜幛送随份子的乡友,谓喝喜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提倡婚事简办,喜堂内贴毛主席像,新人对像鞠躬,婚筵2桌邻里小酌庆贺。20世纪80年代摆宴之风甚盛,少者四五桌,多则数十桌,公婆和新郎、新娘逐一向来宾敬酒。亦有为婚礼录像者,亲朋同事“随份”少则三五元,多则数十元,穷于应酬,成为负担。政府提倡婚事新办,出现旅行结婚、集体婚礼。1987 年县民政局在西伯章村召开现场会,为11对青年男女举办集体婚礼。是年,流各庄乡一对青年干部领取《结婚证书》后,去石家庄市学习食用菌栽培、服装设计,共度蜜月。之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渐行。如今,城区婚礼多在饭店举行,农村多为流动餐厅在家举行。

闹洞房

俗称“逗媳妇”。域内有“新媳妇三天不论大小辈”之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逗新娘先看脚,脚大称“底沉”,被取笑。50年代后,让新娘点烟,新婚夫妻对咬苹果、糖块,谈恋爱经过等。“文革”中,增添新娘背颂毛主席语录、诗词等内容。今多以开玩笑为主,间有用录音机放舞曲,邀新娘伴舞者。闹洞房一直到深夜。新婚夫妻安寝前,嫂辈儿女双全者代为铺床,边铺边说“被边压被边儿,生个小子做大官儿”等语,并将花生、红枣、粟子等放入被窝,意寓花搭生(男女间生),早立子。夫妻安寝后,新房外多有人窃听,以私房话作笑料,谓“听房”。如无人听房,婆母多邀人听或在窗下放一把扫帚,迷信说法为防鬼怪作祟。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芝宇君
  • 趣闻 人情味
  • 趣闻 小简洁
  • 趣闻 木槿花開
  • 趣闻 靖易桑
  • 趣闻 夕暮雲煙
  • 趣闻 隽巧郎
  • 趣闻 运莱氏
  • 趣闻 唐老鸭
  • 趣闻 半符堙
  • 加载中...